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旨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赋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21 年6 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首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持续研究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积极倡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行动。当下,网络素养教育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重点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必须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关注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二、具体措施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面向基础教育领域,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有以下几方面计划:
第一,鼓励基础教育一线学校探索网络素养教育,采用独立式课程、融合式课程等形式,开展网络行为规范知识、网络文明礼仪、网络防沉迷知识、网络相关法律知识、信息网络安全知识等网络素养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改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根据“双减”政策下对于课后辅导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研发分龄化的网络素养课程,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主题校本课程;
第三,加强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在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设中,教师处于第一线和十分重要的位置,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水平,在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进修中增加网络素养模块;第四,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的作用。建议学校积极引入社会、媒体、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开展媒体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等系列活动。同时鼓励未成年人进行参与式、交流式、拓展式的媒介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
三、协作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的研究机制建设目标为: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协同创新工程。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领域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各种政策机制、资源成果、人才团队等有效整合对接,以学界引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逐步形成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科学、有效、顺畅的配置格 局。
(一)政策互动机制
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领域设置专项研究,提供政策优化和智库建言献策服务。
(二)资源共享机制
1.信息资源。整合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信息资源互动共享。进一步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能力。
2.人才资源。推动共享专家智库信息,筛选出网络素养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专家人才,定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高研班、师资培训互联网企业网络素养监督员等)培训班。
3.联盟资源。推动成立专业领域等多种形式联盟,充分整合联盟资源,发挥联盟在网络素养协同创新中的优势作用,提升协同发展能力。
四、组织保障体系
中心设置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等组织体系。
中心主任: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专家委员会主任: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