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北师大发布《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核心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北师大发布《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核心框架》《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发布日期:2023-06-02浏览次数:

5月28日,以“AI时代 数字化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平行论坛三:AI教育创新与青少年素养提升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平行论坛三嘉宾合影

论坛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蒋炎富,猿编程创始人李翊,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第21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十大科学传播人物陈征,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沈括,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袁中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建彬,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竞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晔出席论坛和圆桌对话,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主持会议

大会采取紧紧围绕“AI教育创新与青少年素养提升”的主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数字教育、塑智英才、智能素养、科学教育、法律保护、保护与发展等内容,为网络时代下青少年保护的新课题传播思想、分享案例、搭建平台、共建联盟。论坛还发布了《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核心框架》。

方增泉在致辞中指出,AI教育创新与青少年素养的提升是个严肃而紧迫的重大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了社会知识的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商业模式、社会分工体系等,为社会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问题,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由于在心智发展、认知能力方面尚未达到成熟阶段,极易受到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化环境的影响。他指出全面客观的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也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他希望,通过落实技术标准、明确评估义务、关注风险内容、构建AI教育培养生态体系、各部门携手等举措,建构AI培养生态系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致辞

熊璋带来了《面对AI高速发展,教育的根是立德树人》的主题演讲。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是明显的,存在“变”和“不变”。“变”包括思想、技术、心态、社会的变化,面对变化我们要既要看到它量、表面、缓慢、点的变化,也要看到它质、深层、激进、面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思考,哪些是不应该变的,应该把握住什么东西。他认为,为党育人不会变,为国育才不会变,不管它怎么变,我们都要坚持教育下一代,坚持素质教育不变。他提出生成式人工智是我们应该利用和发展的东西,我们要实现全世界的教育引领,今天我们首先要使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让它赋能我们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插上翅膀。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主题演讲


蒋炎富带来了主旨演讲《数字生态·塑智英才》。她提到,数字生态环境会塑造一个怎样的青少年样态,教育应该以怎样的模态健康有效的介入,以促进可持续的未来发展形态,这是国家未来发展之问,也是全球命运趋向之问,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原初之问。她认为,身处AI时代,作为教育者,要解决“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这三个教育的基本问题。作为青少年,应该具备对立统一、去伪存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思维和素养,既能发挥数字技术的可为,也能切入数字技术的不可为,来创造数字生态。她提出数字时代瞬息万变,未来数字社会的形态,未来人才的样态,未来教育的模态,三者之间的逻辑趋势和关联走向,成为新的时代的教育思考。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演讲

李翊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技能与工具的学习是短期的,但思维与素养的培养却能广泛应用于学习和生活,长期受益。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顶层是应用,背后要经历从启蒙认知、思维训练、动手实践到融合创新的递进过程。“我们帮助孩子学习知识,更希望孩子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知识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并在知识传达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科学家所具备的人文精神。”李翊介绍猿编程围绕提升青少年“编程语言、计算思维、创造能力、未来视野”四个方面展开。编程语言主要是培养孩子掌握科技时代的“人机对话语言和工具”;计算思维是通过“知识到知识背后的智慧”去实现孩子“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转变;创造能力塑造的是孩子调用知识和工具将“创意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科技视野则是引导孩子关注科技对当下和未来的影响,让其具备更广阔的未来科技视野。

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演讲


《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核心框架》发布


刘茜发布了主旨报告《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核心框架》。该报告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信息科技的青少年AI素养框架。根据认知行为理论,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课题组认为青少年AI素养框架应该包含青少年AI认知,青少年AI能力,以及青少年AI安全与伦理三个方面。结合AI 技术最新的发展和应用,课题组提出青少年AI认知包含:信息意识、注意力管理、信息搜索利用、信息效能感、AI理解及判断;青少年AI能力包含: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分析评价、人机协作;青少年AI安全与伦理包含2个维度,分别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价值认知与行为。

课题组认为青少年的AI素养培养和评价应该坚持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原则、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要坚持对历史负责的原则。报告提出几点在未来相关的AI素养评测过程当中的一些最新转变。第一,评价目标要注重从以评促学,向学评融合进行演变。其次,评价内容不应该像过去传统的只是重视结果,也要注重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等,对学生的AI素养进行全过程、全场景的数据采集,并进行计算、建模和可视化,开展过程性的评价和增值性的评价。第三,评价主体要从现在上完课之后会有对老师的评价、对教育管理者的评价,向多主体协同评价的一种转型,借助AI技术创建不同主体的动态交互的评价体系,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评价方式创新,除了要强调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要回归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聚焦评价数据的多元性、情景性与真实性,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实时性、动态性、可视化、互动性、大规模化和个性化的优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发布报告


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方增泉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成年人保护和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他提出,该指标一共分为六个维度,第一个是综合管理,包括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也是非常迫切的一个解决的问题。第二个是信息提示,包括风险提示、适龄提示、私密信息提示三个层次。第三个是强调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出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的期望与要求。第四个是技术保护,技术保护的核心就是真实身份的信息注册,进行不良信息的过滤。第五个是应急投诉和举报机制,完善投诉和举报机制。第六个是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他提出,该指标具体有三个要求,第一落实安全审查的标准,第二重点关注未成年人的风险,第三投入市场之前,要进行明确的评估风险,确保风险可控。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应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的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应避免剥夺和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真正助力实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演讲


陈征从一个物理老师的视角出发,发表了题为《信息过剩时代的科学教育思考》的主旨演讲。他提到,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有限的认知能力和纷繁复杂的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每个人都处在越来越强烈的信息茧房当中。陈征指出,目前的学习模式必将从高效掌握已知转向学会探索未知。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孩子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处理那些没有现成范式、没有最优解法、没有标准答案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将来的信息教育,不是一个所谓的信息技术的教育,而是在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时候,信息怎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去帮助人们解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人的培养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征演讲


吴沈括教授发表题为《数字时代的青少年法律保护:从AIGC谈起》的主旨演讲。演讲之初,对比全球各国对于GPT监管的不同治理思路,进而提出,如果说美国和欧洲地区比较直接的是从数据治理的角度来强化对于人工智能的监管,那中国更偏向一种能生态式的综合治理思路。他指出, 对于青少年法律保护的生态式的综合治理,应关注到规则设计当中的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风险场景的规制,二是多方责任义务的设计,三是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视和强调,四是受众的素养提升,五是对于权益的保护机制的配备。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演讲


圆桌对话:AIGC时代青少年保护与发展

在圆桌对话环节,刘茜主持了“AIGC时代青少年保护与发展” 的主题研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袁中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建彬,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竞帆几位专家共同对话,从新媒体在青少年保护与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拓展青少年素养的路径、新时代AI伦理教育、人工智能AI相关的课程教学经验、AI科技结合助力青少年创新教育上的行业经验分享五个方面入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对青少年的保护和发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应该多方面去引导青少年,让他们不仅能够用人工智能去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与机器协同发展,保护好自己。这场横跨学界、教育界、业界的交流,引起思想的火花交流碰撞。与会专家共同发声号召,数智时代、协同发展,青少年保护治理需要协同完成,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各方一起担起责任,共同面向未来。


与会专家圆桌对话


最后,吴晔教授总结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要想实现弯道超车,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手段,利用科技培养人才,利用智能创造未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逐渐离不开AI和大数据,基础教育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拥抱新生态,提高教育质量,让祖国的未来之花可以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长,扬长避短,助力智能创造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晔总结发言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