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北师大发布《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

北师大发布《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

发布日期:2023-06-02浏览次数:

5月28日,以“数字时代青少年健康与家庭教育”为主题的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平行论坛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必读》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共同承办。


平行论坛四嘉宾合影

论坛邀请了印度网络协会会长阿密塔·乔德霍里(Amita Choudhury)、 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王可维(Asad Khalil)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父母必读》主编恽梅,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华女子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主编臧海群,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康丽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边玉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涛,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崔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主编艾尤,北师大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可,青少年家长代表牛韫韬,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雅,论坛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素红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宋素红主持会议

《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发布

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聚一堂,围绕“数字时代青少年健康与家庭教育”这一主题,共同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网络保护、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等内容,集智聚力,为数字时代下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的新课题传播思想、分享案例、搭建平台、共建联盟。论坛还发布了《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


恽梅女士发表致辞,她表示当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与数字化密不可分,如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好数字化媒介,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恽主编强调在数字时代,父母尤其要主动迎接新挑战,建设起新型学习型、成长型家庭,形成网络价值共同体,全面提升家庭、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以“儿童友好”为原则,充分研究并尊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价值,更好地开展数字产品的正向价值研究,正面引导、积极赋能家庭、赋能青少年成长。

恽梅女士致辞


秦艳华教授发布了《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该报告抽取《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 CNONIX 标准数据交换数据,重点跟踪部分省市线上平台和实体书城的中小学生购书数据。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中占比最多的中小学生的购书阅读行为进行调研。

报告显示,从中小学生全年度购书类别来看,主题出版类图书占比最高,达32.10%。教辅类和文学类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工具书,尤其是词典类的工具书仍是中小学生购买量最大的教辅书类别。同时,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上存在一定性别差异,男生偏爱主题出版类,女生偏爱文学类,男生购买阅读量更大,女生购买类别更加丰富。不同学段维度下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小学生群体购买量最大的是教辅类图书,初中生和高中生群体分别为主题出版类图书和文学类图书。


秦艳华教授发布《数字时代中小学生购书阅读行为研究报告》(2022)


报告显示:第一,中小学生购书种类相对集中。当下中小学生购买阅读书籍的类型呈现集中式分布的特征,主题出版类、教辅类、文学类图书占中小学生阅读类型的85%以上。对男生来说,其余五种类别图书的占比不到 10%,对女生来说,其余五类的占比也仅为14%。在排名前50的畅销书中,并未发现科普类、生活类、社科类相关图书。


第二,中小学购书书单重合率高,整体来看与2021年相比本年度中小学生购书量减少。本年度中小学生的图书购买行为依然符合二八定律,热销图书集中在少数图书上。就学龄段而言,除教辅书之外,初中生选书同质化现象最为严重,小学生次之,高中生选书好一些,相对来说较为多元。对于学生而言,拓宽阅读边界和认知边界是课外阅读的重要功能之一,购书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中小学生丰富知识面、塑造多元视野。


第三,“超前购书”“教育抢跑”现象比较突出。从中小学生教辅类图书购买量 TOP50 榜单中可得,存在“超前购书”的行为,即小学生购买初中、高中的教辅书籍,初中生购买高中生的教辅书籍,且这些书籍具有相当高的购买量,说明有较多中小学生在跟进当前学段的学习进度之余,超前预习更高年级的知识。这种“教育抢跑”现象侧面反映了当下的教育竞争更加激烈,不少家庭希望孩子尽早接触更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是调整当下社会的教育思维、解放孩子的业余时间,但不符合孩子年龄的超前教辅书持续畅销,社会应当针对这一现象研究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助力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


第四,中小学生图书分级阅读发展不足。中小学生选书、购书时缺乏科学指导。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选择一般书作为课外读物时,“惰性”选书现象比较明显,偏好选购更适合低龄学段的图书。对于各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漫画书的购买量相对较高。最后,报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丰富青少年儿童读物品类,改进图书营销策略;回归儿童本位,培养中小学生多元化阅读兴趣;巩固全民阅读理念,减轻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压力;家校政企社联动,发展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等相关建议。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环节,臧海群带来了主题为“AI时代的数字素养与家庭教育”的演讲,她表示随着AI技术的发展,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新课题。顺应时代浪潮,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设置了家庭媒介素养与经典诵读课程,从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多学科理论,把媒介素养、数字素养放在家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呈现。臧主编还强调了AI时代的学风、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表示家风的建设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良好的家风有利于塑造出健康、正直、有担当、身心灵和谐统一的优秀人才。


臧海群主编发表主旨演讲

康丽颖带来了以“数字化转型支持儿童健康成长”为题的演讲,她从协同智慧教育共同体建设、理论体系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三方面分享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协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协同智慧教育研究基地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为基本职能,围绕国家战略,聚焦协同智慧教育实践,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推进教育与技术的交叉融合,旨在通过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撑,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和按需供给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升学习者智慧的教育目标。


康丽颖发表主旨演讲


王可维进行了主题为“Youth, Internet and Globalization Navigating the Opportunities & Challenges”的演讲,从数字鸿沟出发,要区分互联网接入和数字素养这两个概念,数字素养是指个人获得技能以理解新技术在教育、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潜力并从中受益的学习过程。王教授表示需要政府、个人及信息技术主体多方发力,才能不断提高e-readiness能力、实现e-society,他还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等八个角度分析了数字素养,与参会者共同探讨我们能为数字鸿沟的弥合做些什么。


王可维发表主旨演讲


阿密塔·乔德霍里(Amita Choudhury)以在线的形式分享了主题为“Keeping Children Safe online in this Digital Age: Role of Parents”的演讲,钱忆亲老师进行现场同传。在演讲中Amita Choudhury强调:父母在青少年互联网安全使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次数比我们多得多,应保证青少年的互联网接入,并倾听青少年的心声。法律法规应在保护年轻人的隐私权和言论自由不受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边玉芳以在线的形式围绕“数字化时代亲子关系的重塑 ”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心理资源。而数字化时代,社会快速变化,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进行亲子关系重塑?她给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抽时间陪伴孩子,其次要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家长要学会沟通与交流,给孩子更多的体验机会。最后家长要与时共进,不断学习,尽量跟上孩子发展的步伐。


王元卓围绕“信息科技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展”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信息科技教育时代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信息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加强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从专业角度出发介绍了CCF信息科学基础教育体系,同时以“芯片K12教育”为例生动展现了该基础教育体系的成果与优势,并表示需要更多学者投身本科前教育,研发贯通式信息科学教育体系,需要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向中小学生开放,尽早树立学科学的意识,更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科学课程进一步的重视。


王元卓发表主旨演讲


杜涛以江西省抚州市两所中学为例,进行了题为“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及对策”的主旨演讲。杜老师针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学习给出了三方面建议,社会层面上应完善法律法规,技术平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界面优化、内容分级,加强内容审核,同时媒体相关报道应该加强审核和编辑。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于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管理办法要更智能化,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社交媒体优秀的资源和有用的学习用法。在家长层面,需给予青少年有效监管和信任空间。


杜涛发表主旨演讲

圆桌对话:数字时代青少年成长与家庭教育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雅主持了“数字时代青少年成长与家庭教育”的主题研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杨雅主持圆桌对话


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崔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主编艾尤,北师大教育学部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可和青少年家长代表牛韫韬几位专家共同对话,从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社会等多个角度共同商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数字时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好青少年家庭教育工作。


张海波认为需要家校企协同,全面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网游沉迷问题。首先学校应该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网络安全和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教材中来;家长应该保持理性态度,堵不如疏,加强对孩子网上生活的了解,加强亲子沟通; 最后,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和全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构筑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


崔璐通过未成年人案件受理经验,发现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的人格侵权的纠纷案件进一步增加。二是关于未成年人网络受侵害呈现低龄化特征。三是未成年人不合理网络消费增多。四是涉诉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很多存在逃避家庭监管的现象。她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当好第一责任人。


艾尤认为在网络中成长的Z世代,不加筛选的形形色色的互联网信息,对他们的身心产生的影响是偏良性还是恶性,与家长和社会关系有很大关系。首先应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其次受众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体媒介素养,对于一些恶意的啃娃行为或者刻意消费儿童的无良家长进行及时的制止或者进行平台举报。媒体也应该发挥其专业优势,突出社会职责,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林可根据其所在研究团队的调查研究,针对在家庭场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未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比较注重原则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第二,应该承认和关注到客观存在的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类型的多样化和异质性。第三,不能忽视家庭作为私人领域的自主性以及家长自身教养能力的差异,家庭教育指导不能只有一种类型,一套模板,一套标准。数字养育时代应该探索更多家长友好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从不同类型的家庭现实情况出发,设计更加精心、精准、精细的家庭教育指南。


刘瑞生由宋素红教授代为发言,从两方面谈如何客观认识互联网和青少年,首先需要新的概念视角、理论视角和主体视角,青少年的数字素养研究是前瞻性、引领性的新问题,需要大胆的理论视角,也需要青少年的主体性视角。其次,复杂的中国网络生态里面,需要重视几个结构性的偏差,包括舆论场的结构性偏差和网络社会结构性偏差。


青少年家长代表牛韫韬以两个身份分享数字时代对于青少年的影响的看法。首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接触互联网,接触媒体时家长往往面对网络产品品质良莠不齐,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做筛选的困境,特别是孩子在享受了互联网的便捷后,就会开始惰于思考。作为一个教育综合体平台的运营者,牛韫韬也常常反思如何通过平台传递更多有效的信息,她表示参会嘉宾分享了非常多好的方法和建议,如果能够通过平台去传递给更多的人,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宋素红教授总结,青少年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参与者、享受者,更是风险承受者。因此,数字时代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值得深思。当下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正在经历不断的变化和改造,所以家庭在互联网背景下也正在经历不断改造的过程,未来家庭教育也将以更新的形式赋能数字时代青少年成长。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