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新传丨实践篇:绩点之外,国奖生的实践经历更多彩!
发布日期:2025-11-14浏览次数:
国奖候选人们的含金量,绝不只在于学分绩点,他们将知识的疆域拓展至远方,在一次次科研、竞赛、实习中淬炼真知。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专业学习之外,一同走进他们的实践之路。

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大家都是如何组建团队、团队内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大家在团队中又充当什么角色?
陆俊霖:我的经验是可以多和不同学科的同学去交流,理工科在技术上更为擅长,而我们社科的理论基础更为扎实,通过互补,各取所长,能让团队更加强大。
顾鑫阳:是的,在参加“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三创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的过程中,我都尝试加入跨院系、跨学科队伍,碰撞交流灵感。大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各有所长。和工科专业同学合作时,我会侧重于协助完成项目规划、内容、运营。在不同的项目里,我承担了前期市场调研、平台内容创作、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而项目落地写代码、建平台的任务就有请他们去发挥所长了。
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都会有很大不同。通过这种思维碰撞和头脑风暴,确实可以产生不一样的火花,也能结交到新朋友。
大家有过什么实习经历吗?如何平衡实习与课程学习?
张竞文:因为我刚入学时就已经决定读博,所以没有把重心放在实习上。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先确定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吧,是想深耕学术还是进大厂、外企或是考公考编,根据目标再决定是否要大量找实习,找什么类型的实习,这样也能避免事倍功半。
王子依:我在前期并没有确定是否要读博,因此在实习上也没有松懈。我觉得时间如果协调不来的话,可以尝试和老师多多沟通,老师们包容度还是很高的。
张竞文:对,并且很多记者类的实习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机动,不要求长时间坐班,大家也可以多多关注这类机会。同时,我们学院也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比如邀请优秀的毕业生来做讲座之类的,跟他们多多交流也许可以获得内推的机会。
在科研过程中应该怎样更好地选题呢?
陆俊霖:我的经验是,可以多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交流。比如我曾与计算机、复杂网络等专业的同学讨论,发现理工科的同学往往更关注技术本身,但也常感到技术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方面的局限;而社会科学领域的我们,虽然有时觉得理论较为抽象,但他们却认为这些理论具有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潜力。因此,我认为跨学科交流有助于发现既有理论支撑又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研究问题。
高娅婕:除了通过阅读文献进行积累,从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选题。比如我的导师就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很感兴趣。我们在日常使用网络时,也常会接触到诸如网络暴力、网络争论等现象。可以从这些现象出发,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思考如何对相关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在实习中有获得什么体会吗?
任吴炯:大家不用执着于要去“大厂”,而更应该关注这个岗位能锻炼到什么能力。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相比于在大厂中做的杂活,HR会更看重那些你在中小型公司甚至是初创公司里,实实在在参与的项目经历。此外,我还观察到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十分看重求职者的资政服务经历,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学院的团队是有很完备的体系的,大家与其在外面海投,冒着翘课的风险去坐班,不如看看在学院内部,跟着老师们去写写资政报告。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发挥社会价值,这也是现在企业很看重的能力。
陆俊霖:确实,政企沟通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再补充一点,如果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大家也可以把实习当作一种排除法,把体制内、互联网大厂等等都体验体验。只有真正做过了,才能理解这些岗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是否和自己的需求匹配。
高娅婕:没错,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尝试、排除的过程。此外,结合我现在做HR的经历,想告诉大家,简历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HR更想看到的是你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所做出的具体贡献、所产生的深度思考。问题解决能力是核心。
陆俊霖:还有,我们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挺广的,HR、运营、产品……各个岗位都有我们专业的同学,大家还是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多多尝试。
顾鑫阳:我觉得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摸索自身职业价值观排序,也就是在工作中你到底最看重的是什么,到底是它的价值感、还是劳务报酬、或者是工作氛围等等,这也许可以帮我们明确未来求职方向。
大家在实践的经历中,有哪些改变吗?
陆俊霖: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更加从容了,能以一种“接受”的状态面对各种情况。有时候,脸皮厚一点,做事会轻松一点。
张竞文:学会了“放过自己”吧,少纠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闷头干解决的,适时放过自己,多出去走走,出去转转。
采访有终,而探索之路无穷。愿他们的分享能成为一束火花,点燃我们心中的火焰!

京ICP备13009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