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十年校友风华丨常晋:课业为先,实践唯精,找准目标,张弛有度
发布日期:2024-11-21浏览次数:
常晋,北京师范大学2022届校友,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本科生、2020级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建院伊始,常晋恰逢大一,之后在师大度过了八载光阴,可谓与学院共沐风雨、共同前行,见证着学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也在学习实践中收获着自身的成长与蜕变。在访谈中,常晋分享了自身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验。
“在校时的学习实践,就是我新闻工作的一个原点”
漫漫求学路,专业课程的学习是绕不开的话题。当谈及往昔的专业课程时,常晋对3门课程印象最为深刻——张洪忠老师的研究方法课、方增泉老师的媒体策划与编辑专题、吴冬艳老师的新闻实务专题研究。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研究方法课就是一个打好基础、磨砺自身的最佳平台。研究方法课有两个特点:课程节奏快,作业压力大。虽然课程较累,但正是这份压力给了大家掌握方法基础、培养自学习惯的动力,高标准才能带来高产出;虽然每节课都会随机展示,但强输出才能倒逼强输入,以此更精准、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而且课程的抽签分组方式,也能加强集体意识,培养同窗间的“战友情”,帮助大家结交挚友、增进友谊。
媒体策划与编辑专题课程,以各种实践案例、方法思考还有亲身策划,帮助大家对新闻编辑的流程、范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当然,这一切都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工作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在校课程是我们为数不多可以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与练习的机会,也是提升媒介素养、增强理论厚度的重要平台。在忙着实习、课题、活动之余,还是要至少把专业课程都学会、学懂。这也是未来工作的一个很关键的基础。
新闻实务专题研究课程,则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吴冬艳老师之前在辽宁日报,就是一线的记者编辑,“实战”经验、采编能力等都非常强。大家一定要珍惜听课的机会,对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这门课能够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吴冬艳老师鼓励我们课下要勤于练笔,不论是新闻评论还是随笔写作,都可以多尝试。当课程的最后大家朗读自己的作品时,有同学读着读着便哭了出来。越是细节丰富的文字,越能拨动心弦;越是亲身经历的故事,越能唤起共鸣。
课程之外,跟着导师进行的课题写作、参会办会等,也能够锻炼自身能力。尤其是参加一些课题,对自身写作的规范性、专业性等有很大帮助。在网上,有高校老师吐槽,学生甚至连论文格式都不会。但其实,专业课程中确实很少对相关形式进行教学,这都需要自己摸索、借鉴。所以,建议可以在本科时参加国创课题、京师杯等活动,在其中学习相应规范,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
“找准目标,善用学校资源,劳逸结合进行实习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常晋介绍,无论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还是对日后求职的助力,实习实践都非常重要。但也不能为了实习而实习,在内卷中过得很累,既没有享受青春,也没有太多收益。常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河南分社、台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实习,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求职选择、实习实践的相关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要找到努力的方向,明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在学校的时候,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每一个选择都有很大的机会成本,所以必须慎重。虽然很多人都会卷实习,但其实真正需要的,就是与未来就业方向相关的1、2段实习经历。比如,如果想当老师,就没必要非参加媒体实习,学校或教育机构的实践更重要。如果能明确方向,就可以更张弛有度,有的放矢。
常晋介绍了一些实习的渠道和经验。媒体类实习,可以关注相关公众号(多为新媒体实习),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导师,或咨询师兄师姐,争取去能亲自采编、有作品发表的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实习锻炼可以多关注学校官网,如北师大每年暑期都会有学工部组织的地方政府实习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部委和国企实习活动。这些项目一般在寒暑假,既可以丰富见识,也不会占用上学时间。
常晋表示,实习也能帮助大家提前熟悉工作节奏,掌握工作流程和范式。比如,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时,他首次为见报稿件进行采访报道。从选题策划,到找受访对象,再到采访交流、写作编辑,通过这些经历,锻炼了社交能力,了解了采编流程,掌握了写作技巧,很有收获。
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实习期间,常晋则对如何采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些受访人可能会为了引起关注,夸大个人情况,或者隐瞒一些经历细节。而这些,都必须要对相关领域有深厚的认识,对选题有完整的了解,这样才能练就慧眼,厘清重点,通过追问获得最确切的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
常晋认为,实习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必须劳逸结合,要选择有收获的平台,找准和未来职业、个人兴趣相关的领域,不要随大流、冲数量,把自己搞的很累。在学校,要抓住工作前的机会,好好享受青春。
“工作中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松弛感,为自己赋予意义”
常晋介绍,在工作中,要自己赋予意义,有一股使命感。他举例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其中有两句台词,“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生活需要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在熟悉之后,都可能疲惫和懈怠。那么,去哪里找寻意义?意义源自于初心,源自于坚持。只有不忘初心,平淡才是光荣;只要坚持下去,生活就有意义。记得刚到报社时,常晋看到了一副对联,“北斗星高,呕心每望利社稷;南山钟晚,下笔自当济苍生”,就时常以此自勉。党媒工作,就是要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执笔作刀,写出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这是目标与方向,也是动力和意义。
工作中,不时回望来时路,看看已有工作成果,与自己对话、总结提升很有必要,不能只顾着努力而忘了努力的初心与意义。如果感到迷茫,不妨先做好眼前的事,当完成了一件一件小事,或许,能力和认知已经悄然提升。
工作中,压力和挑战是常态。评论工作并不局限于某个垂直领域,所以常有本领恐慌。其中,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感,对每一篇稿件都认真准备、认真完成,对工作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比如,入职之初,常晋坚持每天整理见报评论的写作思路与相关金句,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同时,也要有松弛感。没有人能一蹴而就,个人的成长慢不得但也急不得,不能内耗或者自我怀疑。重要的是有钉钉子精神,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有进取心,更要有自信心、平常心。
“课业为先,实践唯精,找准目标,张弛有度。”
采访尾声,常晋结合亲身历程和个人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上总结了一些建议:课业为先,实践唯精,找准目标,张弛有度。
务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能只忙着实习实践活动而无暇学业。通过课程内容,可以了解行业的情况,锻炼自身的思维意识,并培养专业能力。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意义和收获,不要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只挑选感兴趣的研究,而忽视了一些课程的长期价值。
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在精不在多。建议一开始就要确立清晰的未来规划和职业目标,尽早确定自己的实习方向和节奏,进行针对性的努力。同学们可以多把握学校的平台优势,劳逸结合地参加各项实践工作。
保持学习与生活的平衡很重要。无论是准备各种课业考试,还是求职季铺天盖地的笔试和面试,大家都需要避免长期的高压紧绷状态,可以早做准备,把任务分散在平时,要拒绝无端内耗带来的焦虑情绪,保持适当的松驰感,以从容之姿迎接挑战,这样方能行稳致远、从容不迫。
采访最后,常晋衷心祝愿学院再谱华章,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汇聚于此,共同建设新闻传播学院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