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新传② 丨 任吴炯:以知奠基,以行践志
发布日期:2025-11-03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任吴炯,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师从张洪忠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计算传播,博士生在读期间主要关注大模型人机传播、机器行为范式、人机信任、社交机器人等议题。截至目前,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SCI/SSCI论文4篇、CSSCI论文15篇(其中四大刊论文4篇);多次入选ICA、IAMCR、SMSociety、ISA、ANPOR-APCA等国际会议,担任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等SSCI期刊审稿人;参与研发国内第一个新闻传播学垂类大模型应用系统“XBL507”并获软件著作权;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参编专著共2册。获2025年国家奖学金、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2020年安徽省优秀毕业生、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2019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共青团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奖等个人荣誉。

精研学术,笃行不倦
(一)目标导向:在学业与科研间寻找平衡
在北师大六年的学术成长历程中,任吴炯同学始终在学术道路上探寻课程学习与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之道。回望往昔孜孜求索长路,“目标导向学习”是他总结出的核心方法。
“我从不将课程内容简单视为获取高分的任务,而是视作构筑学术科研大厦的基石”,任吴炯说道。无论面对哪一门课程,他都以追问“知识技能是否消化掌握、是否拼接进个人的知识图谱、未来能否融会贯通用于自身科研”的精益求精态度深入潜学,掌握理论知识脉络,构筑清晰明确的逻辑链条,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科研工作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课堂所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也是任吴炯迅速成长的关键。在学习传播学研究方法期间,他将数据分析技能运用于导师课题的资料数据分析,高效提取信息;在许多课程的课程研讨、期末选题上,他主动将课程主题同个人学术兴趣、课题组研究方向相结合。于任吴炯而言,每一次课堂展示、每一篇课程论文都可以成为个人科研能力的“练兵场”,使他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培育大胆尝试、沉笃不怠的科研能力。

注:基于传播学研究方法期末汇报的文章发表
(二)三次跨越:从科研“新手”到独立研究者
回顾科研历程,任吴炯认为有三次“关键跨越”,不断推动个人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成长发展。
第一次跨越是身份的跨越。犹记得研究生入学之初,刚从学生干部的身份转变为研究生、初涉学术科研的他,曾面临工作报告式话语表达与学术论文论述逻辑之间的脱节。幸而,任吴炯得到了导师张洪忠老师从思维转变、阅读思考、观点梳理一步步推进的耐心指导。在张老师的引导下,他逐渐放下曾经学生干部的思维模式,适应了“从观察现象、描述现象到理解现象”的科研思维,也慢慢跟上了课题组的科研节奏。
第二次跨越是完成首篇学术论文的跨越。首次作为主笔撰写论文时,任吴炯曾困惑于“如何让文字既通俗又不失深度、既简洁又富有内容”,一开始写出的文章总是冗长又绕弯。在张老师“写文章要说人话”的教诲下,他一步步掌握其中“门道”:在庞杂资料中筛选关键信息、以清晰框架组织观点、层层递进“剥竹笋”一样论述观点。最终慢慢实现从“敢于下笔”到“能够写好”的突破。

第三次跨越是“独立研究”的跨越。硕士阶段的文章撰写,任吴炯总是能得到许多博士师兄师姐合作者在过程中给予的工作指引和心理支持,但2023年进入博士阶段后,他自己成为师弟师妹们眼中的“博士师兄”,需要独立负责从研究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流程。“面对导师的科研任务,我告诉自己,再也没有师兄师姐给你‘遮风挡雨’”,他如是说。在博士入学之初的几项研究中,他多次面临未达预期需要推倒重来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压力,任吴炯一边立时调整心态,一边尽快积极与老师商讨修改方案。在咬牙坚持下,几篇文章顺利发表,对任吴炯来说也像是“打通任督二脉”,使他挖掘出独自设计、撰稿全文、取得发表的潜能。经过这些历练,他觉得自己开始真正意义上成长为一名博士生,离一个“独立的科研者”这一身份也更加接近,实现了能力与心态的双重蜕变。

注:读博期间部分文章发表
(三)交叉融合:打破学科边界的创新实践
本科阶段打下的计算机与数理基础,成为任吴炯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实现交叉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刚读研时,他也曾疑惑自己本科所学的计算机编程、统计学在新传领域是否仍有用武之地。直到跟随张老师深入课题研究,他才在实践检验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据他回忆,当时课题组经常需要人工梳理网络大数据以分析舆情趋势,这的确费时又低效。因此,任吴炯尝试运用编程技术抓取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迅速提炼情感倾向与议题分布。这次尝试的结果被纳入课题报告,也获得张老师的高度认可,并掀起了团队在计算+智能传播方向的实践热潮。随着对“学科交叉”理解的深化,他进一步成为张老师“传播工程”理念的坚定践行者,致力于弥合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学之间的鸿沟,让“懂技术者洞察社会,懂传播者落地技术”。他参与开发的大模型驱动多模态文本分析系统(XBL507),正是交叉创新的典型成果。在任吴炯心目中,交叉背景不是所谓“加分项”,而应该成为“破题之钥”——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单一学科枷锁,看到更丰富多元的创新视角。

注:XBL507系统发布会现场


注:依托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取得的奖励
不忘初心,绽放青春
(一)学生工作:当好基层服务的“枢纽”
从硕士到博士,任吴炯始终担任班长职位,以“搭建院班沟通桥梁、服务同学个性需求”为职责。博士阶段,学院调整培养计划,需要组织学术沙龙,而班级同学研究方向分散,如何让沙龙不流于形式成为严峻挑战。面对难题,任吴炯与其他班委一同精心调研,设计出“小而精、分方向、能讨论”的沙龙模式,使班级分兴趣小组、成员围绕共同话题、能够深度交流讨论。截至目前,班级已组织20余场学术沙龙,部分同学的汇报成果已成功发表。提及自己对于职位的认知,他表示:“作为班长,我更像一个‘枢纽’——既要对接学院的培养目标,也要倾听同学的实际需求,帮助大家在学术追求与培养要求间找到平衡,对我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事。”
(二)志愿服务:在奉献中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是任吴炯实践经历中最为深刻的记忆。作为一名高校合唱演出志愿者,他在现场亲身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受先辈们的感人事迹与奋斗精神,也让他更加明晰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与使命担当。演出结束后,他作为北师大宣讲团成员,向多个党支部和班级分享经历,以亲身感受传递“不忘初心”的信念。这段经历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学术回馈社会”的初心,伟大征程的精神洗礼至今仍回荡于他的心中,激励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笃行不止、积极突破。

注:参与《伟大征程》志愿服务活动的新传学院团队
以学筑基,以技报国
谈及在北师大的最大改变,任吴炯笑言是从“自以为什么都懂”转变为“承认自己无知”。刚入学时,作为本科阶段的佼佼者,他曾有些浮躁,直至在学术探索中逐渐领悟:过往的荣誉不足为道,唯有放下包袱,保持探索知识、敬畏未知的心态,才能实现一步步的跨越。尤其在面对快速迭代的AI大模型时代时,他更加坚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持续深耕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这份敬畏心的背后,是他对学术科研服务家国的执着坚守。来自甘肃农村的他,每次返乡都目睹乡人面临的技术鸿沟。亲友使用手机时常遇障碍,老乡解决问题仍依赖传统方式,农民依然需要靠天吃饭、欠缺科学指引......这些见闻让他明确未来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他不仅希望成为一名学者,更希望能将AI大模型这类高科技转化为普惠众生的工具,使科技的光芒照亮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像今年我在《新闻大学》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大模型这些新技术只有降低使用门槛,让普通人都能掌握,才能成为增加全社会福祉和社会资本的‘润滑剂’”。他衷心希望自己的学术论文不仅能发表于期刊,更能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山河万里、百姓长乐。

注:多次作为授课嘉宾参与大模型传播应用创新工作坊
寄语:怀敬畏之心,赴时代之约

对过去的自己:
“想对六年前刚入学的自己寄去一行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任吴炯回忆,自己这一路经历了很多挑战,也多次在申报国奖的舞台上折戟,当时难免失落,但如今回望方悟:“失败同样是成长的阶梯,只要朝着目标稳步前行,终会迎来被认可的时刻。”
对未来的自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在智能传播领域持续深耕,以学术专长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让更多人受益于数智时代的进步,“尽己所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对师弟师妹:
“不必将‘平衡’视为‘两难’,尝试将课程、科研、实践串联为一条‘成长链’——以课程夯实基础,以科研锤炼能力,以实践明确初心。此外,遇到困惑时可以多与导师交流,他们不仅是学术的引路人,更是能给予温暖关怀的长辈们。”

                            
                            
                            
京ICP备13009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