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新传丨学术篇:当我们聊学术时,我们在关心什么?
发布日期:2025-11-12浏览次数:
如何克服高难度的专业课程?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寻找有价值的科研选题?如何才能发核心期刊?在国奖圆桌对话的“学术篇”中,师兄师姐们分享了他们最实用的学术“干货”与科研心得。

你是如何克服专业课程中的难题的?
任吴炯:我刚从本科到研究生,知识体系和角色身份都要刷新。比如说,课程、研究方法之类的我看得慢又看不懂,那我就选择早点看;当别人出去玩的时候,我就在实验室多看一些文献。因为这个东西是为我学,不是为了老师表演。最核心的就是把这个东西get到,为之后的科研做铺垫。同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四处开花,我推荐大家聚焦于自己研究的某一方面,把相关课程的知识都融合起来,尽可能在一条线上去把自己的知识慢慢积累起来。
有没有一些个人的学习经验可以分享?
任吴炯:我认为第一是以练促进,就是我每碰到一个研究,我就会尝试去使用这个方法,慢慢的去熟练。第二是需求导向阅读。我不会刻意去读文献,但我会以兴趣为导向,以我需求的导向去记文献。第三是要建立文献网络。我遇到一个问题,我就基于这个问题主干来去读文献。如果我散着去读,那就像是撒胡椒面一样,读完就忘了。我会把这批文件的研究对象特征抓起来、因果关系切到这一块,慢慢建立自己的一条基于这个中心主题的文献的网络。
在科研过程中应该怎样更好地选题呢?
陆俊霖:我的一个经验就是可以跟其他不同的学科的同学多做沟通。我之前跟一些比如说计算机,包括像复杂网络那些专业的同学去沟通。理工科他们好像更关注技术,但他们会觉得技术没办法解决些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我们虽然觉得社会科学的理论很虚,但是他们却认为咱们的理论是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多多去跟不同专业的人去交流,往往能碰出真正能落地的研究问题。
高娅婕:除了多看文献、多积累,大家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一些选题。就像我的导师,她可能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一些传播行为会更感兴趣;我们平时在上网冲浪的时候,可能也会关注到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说网络暴力、网络骂战这样的,然后你就可以从这个现象出发,去探索它背后的成因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去干预他的行为。
关于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发表,师兄师姐们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任吴炯:我推荐大家还是首先跟紧导师,因为导师总是站在很高的高度去看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要从导师在建构这个故事、讲解的这个过程中去体会,为什么老师是这样讲、它到底有什么精彩之处......慢慢地去归纳,去总结过程中的经验。其次需要明确流程。做实证研究,你要明确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要用什么方法;最后我得到结果之后,怎么通过这个结果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然后是心态准备。一篇学术文章的发表,最难的地方就是投稿,因为你会经历一个很漫长的不断的投稿、拒稿、再投稿、修稿,然后再拒稿的这个比较煎熬的过程。最后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说是急需文章,我觉得还是优先和导师合作,先完成自己的一篇论文,哪怕是导师为主、自己为辅的文章,先给自己打一些基石,因为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一步步来,不用着急。

京ICP备13009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