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传风华» 校友汇» 榜样新传⑤丨高娅婕:传播织就经纬,促学术智慧与实践力量双向赋能

榜样新传⑤丨高娅婕:传播织就经纬,促学术智慧与实践力量双向赋能

发布日期:2025-11-06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高娅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学术硕士。在校期间,参编教材著作1部,于《新闻大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担任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办公室部长,曾获北京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她不仅在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更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爱奇艺、字节跳动等平台积累丰富实习经验,实现“学术 + 实践”的双线成长。

微信图片_2025-11-06_124714_216.jpg

学业深耕:从“触动瞬间”到“双向突破”

(一)方向锚定:一篇论文点燃的传播研究热情

谈及为什么要选择“传播行为研究”作为学硕方向时,高娅婕提到了一个“让理论活起来”的触动瞬间。让她真正下定决心深耕这一领域的,是导师向她分享的一位师姐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通过研究社交媒体提示缓解争议性话题下的非理性行为,把认知失调、认知重评这些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中的用户行为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极大丰富了她对传播学的认知,她从中真切体会到传播学不只是抽象的理论框架,还能成为观察和改善社会行为的工具。从那以后,高娅婕逐渐在“传播行为与技术影响”的交叉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坐标。

(二)学习方法论:从“分数导向”到“扎实积累”

面对如何保持核心课程优异成绩的疑问,高娅婕分享了自己“分维度突破、重逻辑衔接”的学习方法,核心是把学业和科研当成互相滋养的整体,而非割裂的任务。

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她不追求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聚焦梳理理论的逻辑链条。在学术科研上,她会定期看领域内的核心期刊,分析作者的研究设计思路,慢慢地也就摸清了学术研究的逻辑。

她强调:“成绩只是积累的副产品,当你真正把知识学透、把研究做扎实,再加上心态调整,好结果自然会来。”

(三)工作坊成长:在细节打磨中拓宽认知边界

参与“‘京师新传’新范式:传播学科研教学创新工作坊”的经历,让高娅婕对“学术严谨性”和“跨视角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两个瞬间让她至今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沙盘推演前的细节攻坚”。当时她和伙伴需要模拟沙盘推演的全流程,却在过程中总出现各种问题,他们和技术团队一遍遍沟通调整,直至确保整项环节都不出错。这个过程让高娅婕明白,做学术、做实践都一样,严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藏在每一次细致的打磨里。

第二个是“与老师交流的认知突破”。推演当天她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研究方向的优秀老师,他们从各种角度分析沙盘推演的结果,这让她意识到,传播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单一视角。这种跨维度的思考方式拓宽了她的认知,对她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

微信图片_2025-11-06_124720_914.jpg

综合实践:在责任与协作中锤炼能力

(一)平衡之道:双任务清单破解时间困局

担任研会办公室部长时,高娅婕有时会面临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而她的破解方法是“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借力协作”。

她会列一个双任务清单,一边是学业任务,另一边是研会工作。首先明确关键节点,然后按“紧急且重要”的标准排序,留整块时间处理核心任务,大大提高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不单打独斗。她强调,研会工作是团队事,遇到任务叠加时,应该按每个人的所长进行分工,各司其职,这样既减轻了个人压力,也能让活动落地更顺利。她笑着说:“这种平衡不是‘牺牲一方保另一方’,而是在团队合作中让学业与工作互相滋养。”

(二)分歧化解:从“对立”到“合力”的沟通智慧

无论是学生工作还是科研,高娅婕都善于把意见分歧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她的妙招是“先找原因,再谈方案”。

在研会筹备活动时,她通过“换位思考 + 合理妥协”推进任务分配,结合每个人的擅长方面和时间空余,找到共赢的办法,最终达成共识。

而对她而言,科研中的分歧更多是和导师在研究设计、写作逻辑上的不同想法。遇到分歧时,高娅婕先认真梳理导师的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还整理了自己坚持原方案的理由。之后,她和导师坦诚沟通,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文献支撑一一说明,也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这种沟通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基于事实和学术严谨性的互相理解,最后反而让研究更加完善。她认真说到,科研里的分歧从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双方基于学术严谨性的相互补充,坦诚交流才能找到最优解。

(三)实习反哺:从 “行业观察” 到 “学术灵感” 的闭环

新华社、爱奇艺、字节跳动的三段实习,让高娅婕实现了“从技术前沿、业务实践到学术研究”的闭环成长,尤其是字节跳动的实习经历,让她真切感受到 “学术没白学”,触摸到了传媒领域的实践广度和现实价值。

高娅婕谈到,字节跳动的实习让她近距离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的前沿调查报告和发展现状。以前她在课堂上学习AI的相关理论,更多还是注重了解技术原理和宏观影响,但实习中能看到它实实在在的业务侧影响。这些在实习中获得的一线观察促使她进一步深入研究AI对人的影响,也让高娅婕更深刻地体会到,好的研究往往源于对现实场景的敏锐观察,而行业实践正是学术灵感最宝贵的来源。

微信图片_2025-11-06_124725_942.jpg

自我成长:从“忐忑”到“笃定”的蜕变

(一)心态进化:两年里的平和与自信

从 2023 年刚入学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从容笃定,高娅婕认为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内心更踏实了。

“刚入学时,看到身边同学都很优秀,怕自己想法不成熟,怕工作出错。”但这种焦虑,在一步步扎实积累中慢慢化解:课程成绩保持优异,科研有了自己的方向,研会工作得到认可……这些实实在在的收获,让她相信努力真的会有回报,内心也更加坚定。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阅历带来的心态沉淀。她在研会组织活动时逐渐学会了接受不完美,不强求百分百顺利,更关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的她,面对挑战时会更加从容。这种心态上的成熟,让她不再急躁焦虑,反而能沉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事,而平和的心态又使她更有底气去迎接挑战。

(二)压力应对:“Work Hard,Play Hard”的解压哲学

面对压力,高娅婕的解压方法很接地气——别把自己逼太紧,让努力和放松形成平衡。

第一个方法是把中长期的大目标,拆成每一天的小任务。在一步一个脚印,会明显感受到离目标越来越近,成就感也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第二个是给自己提供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不用和别人比,只要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第三个方法是找身边人“充电”。压力大时高娅婕会向好友、家人倾诉,偶尔也会找导师聊聊研究进展。

她笑着道:“Work Hard 是为了不辜负自己,Play Hard 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两者平衡好了,就不会被压力压垮。”

(三)未来规划:深耕学术,奔赴教育与研究之路

在短期内,高娅婕准备继续积累学术成果,为申请博士做准备。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实践和曲慧导师的言传身教,她对学术传承有了更深的向往。

长期她则希望留在高校任教或进入研究所,深耕传播行为与社交媒体领域。“现在 AI、元宇宙这些技术发展很快,它们对用户认知、社会沟通的影响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我想沉下心来做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产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微信图片_2025-11-06_124731_510.jpg

寄语与感恩

以温暖为帆,向未来前行

(一)致谢:导师是学术与人生的引路人

回顾研究生生涯,高娅婕说:“我很想借着这个机会对曲老师说一声感谢。感谢她尊重我的个人成长规划和研究兴趣方向,在学术上给我悉心指导,在迷茫时给我温暖鼓励。未来不管走多远,我都会记得导师的教导,做一个有思考、有温度的研究者。”

(二)赠言:像农民一样,耐心培育成长

对于暂时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师弟师妹,高娅婕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农民思维”。Think like a farmer——像农民培育种子一样培养自己,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不用因为一时没看到结果就否定自己。明确自己的成长节奏,慢慢积累就能看到收获。

她还提醒大家要善用北师大的资源: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的眼动仪、VR 设备,图书馆的数据库,优秀导师和师兄师姐的经验分享……我们只要主动一点,就能找到助力自己成长的金钥匙。

(三)与自己对话:接纳不完美,拥抱可能性

面对过去的自己,高娅婕想说:“生命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勇敢去尝试。”而对未来的自己,她的叮嘱是:“保持独立思考,坚定内心;永远心怀感激,收纳真诚和善意;拥抱技术和时代不确定,探寻一切可能性。我愿用专业知识为社会解决问题,给更多人带去价值。”

微信图片_2025-11-06_124738_1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