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传风华» 校友汇» 榜样新传① | 袁宇航:深耕学术,向阳生长

榜样新传① | 袁宇航:深耕学术,向阳生长

发布日期:2025-11-02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袁宇航,中共党员,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平台、新闻业和健康传播。截止目前,共计发表14篇中英文论文,包括New Media & Society,Health Communication,Policy & Internet,Journalism Pratice,《当代传播》《中国编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一流学刊,担任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Policy & Internet审稿人。曾受邀参加第75届ICA年会,并作为主讲人发言。研究成果曾获“京师杯”学术竞赛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三届“创新奖”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5-11-02_131309_581.png

学术进阶:锚定方向,高效积累

谈及博士阶段的学习,袁宇航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问题意识”。与硕士阶段的广泛探索不同,博士生涯更需要清晰的问题意识进行针对性积累。“特别是像王蕊老师的课程,设置的是在博一上学期做文献阅读和研究设计,下学期侧重量化方法实践。其实就要求我们事先对自己要做的东西非常熟悉且了解,而且要有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博士阶段节奏紧张,面对课程安排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袁宇航会尽量让课程任务和科研需求“同频”,抓住课堂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把课程作业打磨转化成论文初稿,减少重复性工作。在文献积累上,袁宇航也有着自己的取舍之道:“文献肯定要通读,但精力要向感兴趣的内容倾斜。”遇到能启发思路的文献,他会做详细备注和整理,这些积累后来都成了论文写作的素材库。

对于研究方向的确定,袁宇航的经历颇具参考性。硕士阶段深耕互联网治理的他,博士期间希望拓宽视野,将目光投向数字平台与新闻业领域,偶然的合作机会又让他涉足健康传播。而无论领域如何延伸,他始终以新闻学和数字方法为核心锚点。“如果一开始找不到核心兴趣也不用急,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一定知道不想做什么。用排除法缩小范围,无论是聚焦单一领域还是走交叉路线,都能慢慢找到方向。”

科研实践:直面困境,拆解破局

学术之路从非坦途,袁宇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双线作战”的经历。他曾同时面临两项紧急任务:一篇关于环保组织的论文需修改投稿,另一篇记者品牌相关的论文要从头撰写,且截稿时间高度重叠。“当时时间特别紧,除了熬,还需要考虑规划时间安排的问题。”

他先与其中一篇论文的合作者沟通修改思路,确定方向后优先推进论文修改。同时,他邀请两位师妹作为合作者,协助完成另一篇论文的内容编码,自己则利用等待编码的间隙撰写文献综述。袁宇航认为,把论文的每个环节拆解开,明确哪些事能高效完成、哪些方法能加快进度,同时灵活利用团队资源,能够让紧张的节奏变得可控。

而在这段经历中,他也遇到过情绪崩溃的时刻——内容编码表的类目不够清晰,编码员的信度检验未达预期,而截稿日期已近在眼前。“当时真的很焦虑,甚至忍不住‘发疯’吐槽,但情绪释放后还是要回归问题本身。”他与团队反复排查:是编码类目表述不清,还是数据筛选存在漏洞?最终找到症结并及时修正。对袁宇航来说,写论文崩溃是常态,关键是要给自己找到情绪出口,不要憋着内耗,可以在情绪释放之后,再来直面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1-02_131348_085.png

身份跨界:审稿反思,精进认知

除了研究者的身份,袁宇航还受邀担任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等期刊的审稿人。这种身份转变,让他对学术研究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审稿的过程也是反求诸己的过程。”他解释道,在看别人的论文时,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选题是否有新意?方法是否适配问题?逻辑是否严谨?这会提醒他在自己的研究中避免类似问题。

对于论文写作,袁宇航分享了三个方面的想法。在选题环节,他提出要重视调研并寻找相对新颖的切入点,“不要主观判定选题过于新颖而无人研究,也不要轻易认为常规选题必然有人做过,这两种情况都需要通过论文检索来验证”。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他认为无需刻意追求方法的新颖性或技术上的复杂性,判断方法好坏的标准应是能否有效回答研究问题。而在论文写作环节,他建议学习英文权威期刊的写作逻辑,将其逻辑灵活借鉴到自身写作中,帮助提升论文的整体质量。

微信图片_2025-11-02_131415_254.png

寄语:接纳变化,关注自我

对于正在人生路上探索的师弟师妹们,袁宇航分享了两点心得:

一是如果处于迷茫状态,并且自己已经做了能做的事情,就不要把责任向内推,一直压迫自己,而是去想如何把这个问题往外推,进而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意外的人生转向,但这并未必是一件坏事。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变化,不同的经历或许会带来新的视角,对之后的思维训练和事业发展都能有所增益。

而如果能回到刚入学的时刻,他想对当时的自己说:“多看看自己。别只顾着忙碌,忽略了情绪和身体的不适。让自己快乐、健康地过好当下,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