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传风华» 校友汇» 榜样新传⑨丨顾鑫阳:在传播领域踏实前行

榜样新传⑨丨顾鑫阳:在传播领域踏实前行

发布日期:2025-11-10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顾鑫阳,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她不仅年级绩点与综合测评双第一,还以雅思7.5的成绩、2篇中英文论文、1项软件著作权、4项国创及省部级竞赛奖项,在学业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在德育实践中,她策划的团日活动覆盖260人次,斩获微团课校赛一等奖;两度带队赴新疆、贵州支教调研,年度志愿时长超120小时,获评校“十佳志愿者”。体育方面,她连续两年体测优秀,未来计划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传播战略。

学习与时间管理:在碎片时间里“挤”出效率

谈及英语学习,顾鑫阳表示,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与高中完全不同。专业课数量增多,再加上学生工作、竞赛、社团等零散事务,很难拥有大块时间专门学习英语。为解决这一问题,她在每天早上洗漱时,会播放英语播客、TED演讲或英语新闻,借此锻炼语感;同时建议大家利用专业课读文献的机会提升英语能力,文献并非只有中文版本,掌握英文文献检索方法后,可将议程设置理论等理论概念翻译成英文,再用英文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这样既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概念查询任务,又能同步阅读英文文献,锻炼英语读写能力。

微信图片_2025-11-11_102008_365.jpg

科研与竞赛:合作是创新的钥匙

提到在《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发表英文论文,顾鑫阳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及组内师兄师姐。她回忆,当时团队头脑风暴确定选题时,自己是论文写作组里唯一的本科生,能提出的选题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限,但她非常珍视宝贵的学习做科研的机会,在论文撰写中积极参与。

而软件著作权的获得,源于她与其他学校同学的跨校合作参赛经历。她和伙伴们共同参与大创、互联网+等比赛,从前期市场调研,到中期平台搭建,再到后期申请软著,整个项目是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打磨”完成的。其中,她主要负责前期市场调研与平台发展方向规划,技术实现则依靠工科背景、编程能力较强的朋友,双方通过协作达成目标。她认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局限,只有将合作置于首位,才能产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竞赛信息获取与合作:在主动中把握机遇

针对新生关心的竞赛信息获取与合作问题,顾鑫阳分享,新生导师能提供很多启发。此前她觉得新闻史论课程枯燥,与老师交流后,老师告诉她“历史发展有相似之处,过去看待互联网兴起,与现在看待AI智能时代到来的逻辑相似,用历史观点审视当下、用历史思维思考现实具有重要价值”,这番话让她对新闻史论的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同时,她建议主动搜索信息。并非所有老师的工作重点都在指导科创比赛,多数老师更侧重科研与教学,因此寻找比赛机会时,可多关注北师大的北师小鸦、北师哆啦校圈、北师小贴士、北师小喇叭等平台,这些平台上会有各学院同学发布的比赛招募帖,注明比赛方向与所需专业人才,她本人大部分比赛信息都来自这些互助平台。

微信图片_2025-11-11_102015_406.jpg

优质实习获取:充分重视校内资源价值

分享国家文物局、新华社的实习经历时,顾鑫阳强调,要重视学院与学校的资源。国家文物局的实习机会,源于她看到一位老师在朋友圈发布的招聘信息。当时她刚上大二,尚未积累足够多的作品,内心既忐忑又犹豫,但因自身热爱中国古代文化,且小时候曾在首都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希望用传播学专业知识讲述文物故事,便鼓起勇气撰写实习申请与个人简历——这也是她首次完成此类材料。她认为,学院老师大多愿意帮助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科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往往能获得超乎预期的帮助。

谈及新华社实习,她回忆,辅修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期间,一次新华社记者来马院调研,她借此机会添加了如今带教老师的微信。后来,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发送消息,询问是否能获得实习机会,老师随后打电话与她交流,她将个人简历发送给老师后,老师又协助向社里申请,最终成功获得实习资格。当机会出现时,要主动努力争取,尽管主动争取需要勇气,但只要付诸行动,就不会留下遗憾。

全球胜任力与社会责任感:借项目拓格局

在全球胜任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顾鑫阳介绍了参与的两类项目。一类是校级训练营,包括校团委主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培训班”、党委学生工作部的卓越训练营、党委武装部的砺刃班——这三个是校级层面规模较大的训练营。她大一参加卓越训练营,大二加入青马班,大三目前在砺刃班学习。通常校级培训班的流程包括开营、素质拓展、破冰活动,还会安排实践、外出实践与校内课程,邀请各专业专家泰斗授课并举办定期讲座。这些课程帮助她打开了跨学科交叉学习的逻辑与思维,她选择辅修马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是因为听了相关讲座后,发现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交叉的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极具吸引力。

青马班的毕业要求包括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调研与宣讲,以及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微团课大赛。她以“我眼中的师大精神”为题,结合社会实践中采访的五位新疆乌鲁木齐校友的故事设计课程,最终获得校级一等奖。通过讲述校友故事,她对师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感;而调研与宣讲工作,则让她对共产党人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她认为,这些结营要求不仅是锻炼机会,更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社会、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推荐大家参与这类训练营。

另一类是全球胜任力培养项目,该项目由北师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教中心共同开办。校内阶段的两周时间里,她学习了联合国、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的构成、实习与工作申请方法,还掌握了联合国公文写作技巧;随后的一周泰国交流中,她随队走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等机构。与东南亚国家人士交流时,因双方母语均非英语,口音存在差异,需通过微笑与手势辅助沟通。这段经历让她觉得跨文化交流充满趣味,也让她对国际传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微信图片_2025-11-11_102020_605.jpg

致谢与寄语:感谢师长引路,鼓励学弟学妹勇敢探索

采访尾声,顾鑫阳对于学院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对自己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由衷表示感谢。她目前虽无硕导、博导指导,但特别感谢新生导师——此前她对新闻史论的学习价值感到迷茫,正是修老师的点拨让她明白这门课程的意义。此外,修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其早睡早起、坚持每日运动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她的榜样——正像人们常说的“好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

对于仍处于迷茫期的学弟学妹,她表示自己仅比大家年长一两岁,谈不上“建议”,只能分享一句心里话——“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她坦言,自己大一也经历过迷茫。高中阶段只需专注提升高考成绩,生活目标明确;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和她一样,不知该将精力投入何处。因此她建议大一、大二的同学多尝试探索,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与专业学习中寻找交叉点。传播学本身具有跨学科属性,其四大奠基人来自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不同领域,发展过程中还融入了计算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等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至关重要,这也是她想与大家共勉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