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新传⑧丨林九岑:以热爱为帆,以实干为桨
发布日期:2025-11-10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林九岑,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2 级本科生。曾获京师二等奖学金、一等奖励性助学金、竞赛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奖励,学业与综合素质表现突出。2025 年 “挑战杯” 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24 年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担任2022级本科班文体委员、马新观党支部宣传委员,曾任新闻传播学院学团委副书记、“薪火铎声”公众号总编,始终兼顾学业与实践,以积极态度践行学生职责,展现新传青年学子风采。

课堂深耕:以兴趣为引的深度探索式学习
初入大学,林九岑便敏锐捕捉到高中与大学学习模式的核心差异。相较于“完成作业、应对考试”的被动接受,大学更需要围绕兴趣的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为此,她很快摸索出适配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她紧盯老师思路,同步记录待解疑问与感兴趣的知识点,课后第一时间找老师交流探讨。这种学习方法让她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专注。在专业课学习中,她不仅注重吸收老师讲解的核心理论,更会针对模糊的知识点或潜在的研究方向及时标记,通过课后与老师的深入交流,逐步厘清专业认知。正是这样的主动探索,让她不仅筑牢了传播学专业基础,更在不断的疑问与解答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学术实践积累了清晰的目标感。林九岑提到,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挖掘”。如果仅满足于完成课堂任务,很难真正理解专业的深层价值;而带着兴趣去探索、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实践突围:专业落地的实干突破路径
“不要怕能力不足,所有人都是从无到有成长的。”这是林九岑始终秉持的行动准则,也是她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依托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的学生工作经历,她主动参与两项共青团课题,将实践中观察到的传媒领域真实现象转化为研究素材,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 “寻找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主题调研中,林九岑承担了对“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会林先生的专访工作。这次专访对她而言,不仅是一次实践任务,更是一次专业认知的提升。通过与黄会林先生的交流,她不仅收获了宝贵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用传播学视角挖掘人物故事背后的价值。2025 年寒假,林九岑以队长身份带队,开展以长春长影旧址博物馆红色电影为主题的调研项目。面对团队统筹、研究方法设计等多重任务,她始终围绕专业理论展开工作,运用话语分析、数据爬取等专业方法拆解经典台词、分析高频词汇,确保调研过程的专业性与严谨性。最终,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斩获调研特等奖。林九岑这样总结她的实践心得:“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读懂传播学的意义。”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干态度,让她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对传播学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责任担当:平衡学业与工作的智慧
作为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极强的人,林九岑在参与学生工作时,始终秉持“在其位谋其政”的态度。她先后担任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班班委、新闻传播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等等职务,面对学业与工作的双重任务,她会先梳理工作模块、明确目标分工,再高效分配给团队成员,既保证工作质量,又不耽误学业进度。“对自己负责,也对团队负责,才能实现学业与工作的双向共赢。”在团队中,林九岑的责任感与统筹能力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她始终认为,学生工作不是个人表现而是集体协作,对自己负责,确保每项任务落实到位;对团队负责,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价值。这种态度不仅让她在学生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更培养了她的团队协作意识与组织能力,成为她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收获。

温暖同行:在支持中汲取成长力量
林九岑的成长路上,从不缺少温暖的助力。在学业与实践中,班主任祁老师、团委书记元老师始终给予她关心与指导:不仅在学习上为她答疑解惑,帮她理清专业发展思路,还为她提供了许多锻炼机会,鼓励她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课老师们则在课堂上与她深入探讨专业问题,通过一次次思维碰撞,拓宽她的认知边界,让她对传播学的理解更加全面。每当遇到挑战,林九岑的好朋友们总会及时给予她鼓励,帮她坚定前行的信心。此外,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与资源也为她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VR/AR 大赛、AI 与未来媒体创新大赛等活动,让她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前沿技术结合,拓展实践视野;阅览室丰富的学术资源、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支持,也为她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助力。
寄语
如今,即将在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继续攻读学硕的林九岑,对未来充满期待。国奖候选人的身份对她来说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回望大学时光,她想对师弟师妹们说:“找准自己的方向,带着热爱大胆尝试,用实干积累每一步成长。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因为现实远比梦境更加精彩。”

京ICP备13009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