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新传⑥丨王子依:沐光而行,声声不息
发布日期:2025-11-07浏览次数:
人物介绍
王子依,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专硕,国家奖学金候选人。曾任校党委宣传部全媒体学生记者团团长、新闻传播学院党建中心主任、专硕党支部书记。多次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发表作品,独立完成的调查报道阅读量超17万,获“封面新闻周作品奖”。参与撰写《2025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解码认知力》等学术专著,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学业深耕: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扎根
学术求索:在精益求精中打磨自我
知识的吸收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建构。问及始终保持优异学业成绩的秘诀,王子依这样总结。她将学习视为一个有机的过程,课前主动勾勒的知识地图,课堂中专注的思维碰撞,还有课后自觉串联碎片知识达到系统性吸收。在多门课程的学业压力面前,她擅长合理规划时间,为每项任务划定专属的“心流时间”,从而达到专注与高效的平衡。在学术的道路上,她始终坚持着“既然要做就把它做得更好”的信念,即使是平常的课程作业也不会放松对自己的高度要求。正是这些有益的学习方法和勇于追求的精神理念,护航她多年来取得一次又一次优异成绩。
科研探索:在师友引领中稳步前行
王子依热忱的治学态度从课堂延伸至科研。尽管作为专硕只有两年研究生时光,她依然决定并已在科研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谈及科研经历,她将师兄师姐的成熟经验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视为探索路上的明灯,正如她所说:“喻老师、杨雅老师和修老师等老师们总是很耐心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提供宝贵建议。”从本科阶段的国创、本基项目,到研究生阶段加入认知神经传播学实验室,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求索。当第一篇论文在《学术探索》期刊发表,当参与撰写的《2025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她深深体会到学术训练赋予自己的,不仅是成果本身,更是思考世界的另一种维度。

实践淬炼:在新闻现场践行理想
在新闻现场从跟跑到领跑
如果说课堂是她新闻理想的孕育地,那么新闻现场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在封面新闻实习期间,王子依独立采写的调查报道获得超过17万次的阅读量。这篇报道不仅为她赢得了“封面新闻周作品奖”,更让她真切感受到新闻的力量。她谈到真相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在她心中,记者的责任就是潜入深处,将其打捞上岸。从中国教育报刊社的教育政策报道,到中国新闻网的杭州亚运会宣传,再到亲历北京香山论坛、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等国际场合,一次次采访锤炼着她的专业能力,也淬炼出她的专业素养。
在服务中凝聚责任担当
身兼学生记者团团长、党建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三重身份,王子依的时间表常常排得满满当当。然而多重角色的背后,她热衷的始终是传递声音,凝聚力量。她带领记者团创作百余篇推送,见证官方账号粉丝净增30万,用文字与影像讲述师大故事;她统筹五个师生党支部,打造“红色音浪计划”等特色党建品牌,让组织生活焕发新活力。最难忘的当属深秋赴广西大化参与“强师计划”调研的经历。在那里她亲眼见证了教育如何重塑一个地区的未来。谈及那些孩子们眼中的光、老师们坚守的身影,王子依眼中闪动着的是责任与担当。

自我成长:在反思与蜕变中前行
成长回望
回首成长历程,王子依坦言自己已经保持三、四年“多手抓”状态,她也曾深夜焦虑,反复自问:是否值得?但责任越重,她越意识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完成学生本职工作同时投入更多精力在学生工作中,是对学院栽培最真切的回馈,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锤炼。对那些迷茫的时刻,王子依也颇有感悟。她认为自己取得今天的成就,最大的转变是心态更加平稳,不再计较得失。或许曾经些许慢热、少一些主动性,但一步步走过那些为成绩努力、为竞赛拼搏的时光,她相信时间的付出总是值得的,只要做了就一定能够从中受益。
传递光芒
未来,王子依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传递光的人。在她看来,“光”是真实,是善意,是希望。它可能是一篇报道中揭示的真相,可能是一次党建活动中凝聚的人心,也可能是乡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的命运。传递光,就是让这些美好的东西被看见、被相信、被传递。六年的新传求学路中,她不断靠近着传递光芒的渴望与梦想,就像在宣传黄文秀师姐事迹时读到的那句话:“平凡之中见伟大,平淡之中见真诚,平和之中见执着。”

寄语:追光,成为光
对师弟师妹:
“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要太焦虑,最好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真正会为之兴奋的领域深耕,我们并不需要兼顾一切,放轻松,热爱就好。”
对未来的自己:
“希望继续在学业上继续走下去,延续与新传的缘分。继续追逐自己生命中的光,为实现成为光、传递光的理想不懈努力。”

京ICP备13009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