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传风华» 校友汇» 校庆百廿 校友说丨王立言:探索不止 舞动不停

校庆百廿 校友说丨王立言:探索不止 舞动不停

发布日期:2022-05-13浏览次数:

  百廿师大,薪火相传。为庆祝我校120周年校庆,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拓宽学生就业视野,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素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友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友生涯访谈活动。

  2007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王立言在求职路上一路探索,不断尝试,在热爱的岗位上探索教育与传播交汇的可能。

  王立言是2007级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职业生涯中,她曾涉足新闻领域,在中国日报亚太分社任新媒体编辑,后来深入教育领域,担任教育机构项目发展总监。求职路上,她一路探索,不断尝试,将自己的舞蹈特长与工作相结合,创立了香港合艺文化传播公司。

  一、师大求学:艺术团对她影响至深

  在北师大学习期间,王立言不仅进行传播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作为舞蹈特长生的她,曾经是北师大艺术团舞蹈团的成员,大四期间担任艺术团主要负责人。除此之外,她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的媒体接待工作。王立言入学时,北师大传播学专业刚创立不久,这不仅让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她学习到了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依托文学院的课程,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为后期从事中文教学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王立言认为工作中最基础的专业意识是靠学校学习的时候建立的,很多技术、知识都可以打翻从头来学,但是基础概念和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她表示:“就比如教学其实跟传播学是一个道理,就是‘信息的传播’,只不过传播学可能更偏向面向‘大众’的、更广泛的媒体渠道,教学的话更像是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流动。但两者逻辑是一样的。”

  “整个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除了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还有就是艺术团了”,作为舞蹈特长生的王立言如是说。她坦言,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艺术团的活动中。王立言曾作为北师大艺术团代表前往美国、印度等地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舞蹈艺术带去世界各地的同时,也获得了和外国友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拓宽了国际视野。她笑称在印度演出的经历为后来在中国日报亚太分社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根本不怕印度英语”。

  大一到大四,王立言从一名艺术团下设舞蹈团的成员,逐渐成长为艺术团团长团成员之一。校团委老师们提供了足够宽容的成长空间,带领着还很青涩的团长和团员们完成了不少理想中的演出。除了「众星璀璨」的舞蹈团专场外,还有她毕业那年的新年晚会,“整场晚会基本上都是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的。”为了完成梦想中的纱幕投影,当时的团委老师们从物质和精神上都特别支持他们,“演出前一晚,团委老师和艺术团相关的同学们一起熬夜,反复进行纱幕的抗高温测试,为演出排除了安全隐患。”

  王立言指出这样的经历非常重要,后来创业期间公司的组织运行、大型舞剧巡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出等工作能够顺利成功,都要感谢这些点滴积累。王立言认为北师大四年的学习生活,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她“看世界”的眼睛,带给她了专业意识上的启蒙和成长,同时也让她结交了很多良师挚友,这些都对她之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学院的支持下,毕业那年,王立言在主楼四季厅举办了自己的毕业影展《给未来的自己》。影展包括舞蹈和摄影两个元素,是对四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展望。展后,这些被制成明信片和书签的作品也被老师、同学们带走,成为了大家的共同记忆。2011年6月王立言毕业,之后便于9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new media (新媒体)学习,课程内容除了传播学理论,还强调新媒体产品设计、市场运营、数据分析等内容,最终拿到新媒体理学硕士学位。

  二、求职初始:曾有抗拒,积极应对

  2012年夏天毕业之后,王立言也曾有段时间对求职比较抗拒,不愿找工作,不想面对现实。休息了半年之后,妈妈的一句提醒 “你是不是应该开始找工作了”,让她重新认识到了求职的紧迫性,积极开始向各个单位投简历,但也遇到诸多困难——专业与职位不完全对口,待遇和期望值不符,甚至还曾因广东话不好被人嘲笑……虽然过程不易,不过结果还算不错,她最后成功拿到了中国日报亚太分社的offer。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令王立言印象深刻,“我记得特别清楚,12月12号,双12,入职了中国日报。”

  在中国日报亚太分社工作期间,王立言担任新媒体编辑。当时中国日报新成立的新媒体部门,主要负责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的内容维护。她入职后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网站系统改版工作。作为当时部门唯一的全职员工,她需要IT部门沟通接触,“要给他们反馈新产品的问题、我们的需求等等。”恰好将其硕士阶段的知识学以致用。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报社对新媒体部门的发展十分看重,拓展了业务内容,王立言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视频采编工作。 “有朋友笑言,我现在的工作把之前在媒体学的技能完美地结合了。”

  三、职业转变:抓住机会,主动转型

  在中国日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编辑记者同事们相处中,趣事颇多,牛人颇多。这也慢慢让王立言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再加上当时的工作无法有效平衡生活与家庭,王立言选择继续探索新的职业道路,于2015年加入了一家香港当地的教育机构,转型到教育领域。

  谈到转型缘由,王立言也表示这是一个机缘巧合的契机。“我刚来那段时间,港漂慢慢开始变多,提供给港漂的社群也变多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认识了一群港漂和几个本地的香港朋友组织的业余舞蹈团,我便加入了。”虽然是一个业余的兴趣活动,但也意外带给她了一个新的工作机遇,王立言在舞蹈团中认识了后续所入职教育机构的老板。关于这家教育机构的定位,王立言讲道:“这家机构做的是普通话教学和中文教学,和一般的补习机构不同的是,老师们更在意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华文化,对于香港的孩子,抛开学习压力去学中华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除了读书认字,机构还会用朗诵、舞蹈、音乐等等各种形式帮孩子们搭建一座接触中华优秀文化的桥梁。后来由于需要深港两地跑,王立言离开了这间机构。但恰好是这次珍贵的经验教会她许多,也激发了她对教育领域的兴趣。经过多年的积累,她联合多位合伙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自此踏入了创业大流中,开始从事文化艺术传播,主要负责舞蹈艺术课程、演出及大型活动策划等。

  在选择创业时,王立言和合伙人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在舞台演出、艺术课程、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均有涉及,分工协作。此前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也开始助力团队的发展。王立言从以个人身份参与大型舞剧巡演,到带领学员和团队两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大使文化庆典”、三度于红馆参与香港同胞庆国庆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得到了业界前辈们的大力支持和提携。从演员到编导,从台前到幕后,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尽管创业初期困难很多,收入不稳定,但王立言和合伙人自始至终都保持最初的共识,她提到:“一定要合规。我的合伙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她教会了我很多适应香港生活的小诀窍。”而这一坚持也为公司的健康运营提供了保障。此外,她还提到了香港友好的创业环境。她说道:“首先,规章制度非常清晰,容易查询。其次,税很低。对于我们创业来说,香港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基地。”

  除了有一个较好的制度参考外,王立言也觉得香港是一个“不太讲究关系、背景”的城市,对于毫无背景和关系的创业者,在香港也能凭借自己能力闯出一片天地。“拼就完了!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创业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里做得很有特色。”

  四、真诚建议:做好自己,放下压力

  当前,应届毕业生正值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许多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多顾虑会担心第一份工作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一情况,王立言也从自己的角度做出了分析,她表示:“虽然第一份工作影响是挺大,但并不意味着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你的人生就毁了。内地的孩子大都比较拼,是好事。但有时候心急会扰乱视线,反而会干扰理性思考。从进校第一天开始,好好学习,慢慢积累,知识是积累,人脉是积累,经验是积累。或许未来某一天,这些曾经看似无用的东西就能帮到你。”此外,她也发现身边优秀的卷王们都能够用积极、健康的方式,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分析,对竞争、失败、对手都抱持着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接受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慢慢去改善就好。摔倒了就去找原因,多和长辈、同龄人交流,多读书,当下和历史中总有一些思维的火花会撞到你。只要不在同一个坑里掉两次,那也是进步了!”

  此外,她还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了个醒,她指出:“真正入职之后,还是有很多技能还是得靠自己学,学校里更多学的是理论和概念。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多实际应用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这又是另一门课了。主动、积极、踏实的新人无论在哪个公司、哪个行业,总是能挖掘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的!”保持好学之心,做好心理预期,不拘泥于现有知识,始终坚持学习新事物、新本领,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提升工作能力。

  记者手记

  我们小组的三位同学都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正在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无所适从。有很多问题萦绕在我们心头,“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到底该如何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提出的种种疑惑,立言师姐都从自身经历出发,一一耐心解答。她对我们现阶段的心情十分理解“我自己找工作的也想找个人问一下”,简单的一句话让人倍感温暖。

  在师大求学多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我们也曾困惑过能否真正学以致用,立言师姐认真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她提到,很多职业和工作中的基础意识都是在学校的时候建立的,在工作中技术、知识都可以打翻从头来学,但是基础概念和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师姐的一番话让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意义,也让我们不再惧怕离开校园,走入社会。

  回忆起半年来求职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新闻传播学院很多位师姐都在不同阶段给予我们帮助,这种薪火相传的传承感令人感动。校友们的无私帮助,是初出茅庐的我们迈出校园走向社会时,所感受到的最大的善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