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北师大新传在nature子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ommunications》发文

北师大新传在nature子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ommunications》发文

发布日期:2024-10-15浏览次数:

发表期刊

发布期刊.png

发表时间:2024年9月15日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刊物,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数据,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分区为Q1,近五年影响因子为3.7,主要发表社会科学跨学科类和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

作者介绍

陈雪娇

陈雪娇.jpg

作者信息: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计算传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传播,人机传播,媒介认知心理

陈晨

陈晨.png

作者信息:迈阿密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探索个人在沉浸式媒介体验过程中的注意、动机和决策机制

王彦匀

王.png

作者信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媒体、传播与信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探索VR/AR等技术如何影响个人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颜世健

颜.jpg

作者信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成员,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毛璐璐

毛.jpg

作者信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成员,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喻国明(通讯作者)

喻.jpg

作者信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传媒经济学、舆论学研究等

实验室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创新实验室立足于传播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两大学科体系,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技术设备来直接观测大脑皮层及其内部活动信号,帮助研究者从复杂的传播过程中剥离出不同变量,并探索其间所存在的相关或因果关系,以深入解读传播现象背后蕴含着的规律;另一方面则汇聚了传播学的社会实践经验优势,不仅将研究视野从外显意识拓展到内隐认知层面,还将传播效果的测量从短期、中期与长期效果延伸至瞬间效果。简而言之,认知神经传播学从两个学科的交汇处探究人们的内在心智活动与外在行为效应,不仅突破了传统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困局,还为传播学研究的边界拓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文章内容介绍

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内隐态度在预测个体行为方面更具稳定性和解释力,尤其是在复杂的决策情境中。这篇文章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了人格特质对疫苗内隐态度的影响,以及个性化劝服策略在改变内隐态度中的效果。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探讨了高认知需求(NFC)和高情感需求(NFA)的人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一致性,发现高NFC人群的态度系统更加一致,而高NFA人群则表现出较大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差异。第二阶段评估了个性化劝服策略的效果,发现个性化匹配并不总能提高劝服效果,高认知需求人群更抗拒情感信息,而高情感需求人群则对理性信息反应更积极。这一研究揭示了人格特质在内隐态度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健康传播策略的推广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实践意义。

第一阶段:内隐态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人们的内隐态度往往是自动化、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能够直接影响行为。相比于外显态度,隐性态度不容易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而更适合通过如隐性联想测验(IAT)等实验手段捕捉。第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AT)和ERP测试,分析两种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表现差异。

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个性特质如何影响态度形成的过程,特别是“认知需求”(NFC)和“情感需求”(NFA)这两个核心维度。认知需求高的人倾向于通过中央路径处理信息,即他们更注重信息的逻辑性和论据的质量;而情感需求高的人则更容易受到外围路径的影响,即他们更容易被情感、权威或信誉等因素所说服。文献表明,这两种个性特质不仅影响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还影响他们对劝服策略的反应。因此,如何根据个性特质定制劝服信息,成为有效传播策略的重要考虑。

研究发现,具有高认知需求的人表现出更加一致的态度系统,他们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差异较小。相反,具有高情感需求的人则表现出更大的内隐和外显态度不一致。具体来说,高认知需求的人倾向于通过理性思考形成更加稳定的态度,而高情感需求的人则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较大的态度波动。

第二阶段:个性化劝服策略的效果

第二阶段的研究探讨了个性化劝服策略对不同人格特质人群的内隐态度影响,具体研究了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两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效果。研究提出,个性化的劝服策略是否能够提高劝服效果,取决于信息与个体人格特质的匹配程度。

结果表明,个性化匹配并不总能确保劝服效果的增强。对于高认知需求的人,理性信息比情感信息更能引发其认知冲突,反而降低了他们对该信息的接受度。相反,高情感需求的人尽管更易被情感信息打动,但在面对理性信息时反而表现出更高的反应速度和更低的认知冲突。这一结果挑战了传统的个性化匹配劝服理论,表明个性化劝服策略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长时间向受众推荐某一议题的相似内容,可能导致信息倦怠和信息过载,从而削弱说服内容的效果。

总结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揭示了人格特质在内隐态度形成和劝服策略中的关键作用。文章通过两个实验阶段详细阐述了高认知需求和高情感需求的个体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表现差异,并通过ERP分析探讨了个性化劝服策略的有效性。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