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京师新传’新范式:传播学科研教学创新工作坊“成功举办

“‘京师新传’新范式:传播学科研教学创新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7-06浏览次数:

2025年7月2日至4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委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京师新传’新范式:传播学科研教学创新工作坊”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此次工作坊汇聚了众多新闻传播学科青年英才,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注入新活力。

7月2日上午,工作坊在京师大厦9308正式开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片1.png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在致辞中指出学院自2018年举办工作坊以来,在凝聚全国青年才俊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当下传播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包括媒介融合的本质和挑战、传播驱动动力机制改变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图片2.png

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教授对参与者表示欢迎,对工作团队表示感谢。他强调当前传播学教学和研究滞后于时代发展,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推动改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专业人才,并介绍了工作坊三天的紧凑且富有启发性的议程安排。

开幕式后,喻国明教授带来《生成式AI下的传播实践进路与学科重构》讲座,深入剖析当前社会变革、传播边界扩张、人工智能发展脉络以及传播学未来走向,指出人类智能的独特价值以及人文社科在AI时代的重要性。

图片3.png

下午2点,张洪忠教授聚焦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解析其对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影响。ChatGPT作为关键节点,核心突破是实现 “开放域多轮对话” 技术,推动智能传播进入新阶段。最后,张洪忠教授介绍了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团队与国内顶尖大模型公司深度合作开发系列智能体系统的情况及大模型对学术与产业革新的推动,并与学员互动答疑。

图片4.png

7月3日上午,《认知神经传播学》新书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由喻国明教授主持。该书是北师大认知神经传播学团队17年深耕的成果,始于2008年对眼动仪方法、恐怖诉求测试等经典问题的探索,首次系统整合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理论。

图片5.png

喻国明教授分享了团队从零起步的历程,感谢心理学专家与中译出版社的支持。中译出版社社长刘永淳表示,该书兼具学术与实用价值,与出版社“融通世界、引领潮流”的理念高度契合。

图片6.png

中国人民大学李彪教授、北师大心理学部卢春明教授分别从研究实践与跨学科价值角度肯定该书:它填补了传统传播学方法空白,通过实证手段验证理论,在AI时代为“回归个体认知本质”提供了学术路径。

《认知神经传播学》汇聚了团队长期的心血积累,兼具学术与实用价值。这场小型研讨会不仅是对17年学术探索的总结,更是认知神经传播学探索“以人为原点”研究的新起点,为学科发展、技术与学术融合注入思考与动力。

随后,杨雅副教授介绍了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的研究成果:团队依托眼动仪、脑电设备等工具,在广告效果分析、情绪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取得突破,如发现竖屏短视频广告更易聚焦注意力,VR技术可提升教学沉浸感。

图片9.png

下午,高级工程师修利超则开展认知神经传播学技术培训,解析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的融合逻辑,强调通过脑电、眼动等技术将“认知黑箱”外显化,推动传播学从经验描述走向机制阐释。

图片10.png

7月4日上午,传媒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在京师大厦三层9309开课。课程基于学院研发的“传媒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软件”。曲慧副教授介绍了沙盘软件的缘起,强调其在媒介经营管理教学的创新性与重要价值。

图片11.png

在近7个小时的推演实训中,学员被分为五个小组,组建短视频新媒体公司并承担不同岗位职责,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展开五轮激烈竞赛。最终,各小组展示出多元决策模式和经营成果,对沙盘模拟反映出的现实中传媒企业决策与产业生态的关系,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实现深入思考。该沙盘软件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在喻国明教授提议与指导下历时1年多开发,将用于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

图片12.png

下午4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教授的主持下,闭幕式在纪录影片欢快的气氛中顺利召开。学员代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高红波老师从学到新内容、掌握新方法、认识新文科、结交新朋友“四个新”出发分享自身收获。

图片13.png

广西大学杨名宜老师回顾了自己与实验室的不解之缘,这已是她第三次参加工作坊,每次工作坊都让她收获颇丰。

图片14.png

在对八位优秀营员颁发奖状以及全部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后,大家合影留念,在欢笑与掌声中工作坊落下帷幕。

图片15.png

本次工作坊通过多场讲座、研讨与技术培训,系统探讨了智能时代传播学的核心命题:从大模型重塑传播结构,到认知神经科学打开研究新维度,始终围绕“学科创新”与“人的主体性”展开。为新闻传播学科英才提供了宝贵学习交流机会,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科研教学创新,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智能传播时代的发展探索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工作坊不仅是前沿理念的碰撞,更旨在为传播学种下“创新种子”,推动学界以更开放的生态学视角、跨学科方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专业人才,助力传播学科在技术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