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聚同心数智育人|祁雪晶:在“投喂式”网络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发布日期:2025-09-18浏览次数: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青少年,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每天都在海量的信息中穿梭。然而,算法的精准推送虽然带来了便利,却也悄然构建了一个个“信息茧房”。该如何打破“信息茧房”?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个人简介
祁雪晶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
报告文字稿(节选)
科学思维:破解信息迷局的万能钥匙
建立 “信息溯源坐标系”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会听过这样的“震惊体新闻”:“震惊!一氧化二氢无色无味一旦吸入就有可能死亡!”“原来味精有毒,加热后可能有害健康!”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常常让我们很焦虑。
如果用信息核查的 “四象限验证法” 分析,很容易识破:信息来源(非权威医疗机构)、数据支撑(无临床实验证据)、逻辑链条(味精是正规产品)、传播动机(商业炒作嫌疑),四项指标均不达标。
“四象限验证法”:有效降低信息误判风险。1. 信源权威性:信息发布者是否为权威专业,有无资质背书;2. 内容逻辑性:信息论据与结论是否匹配,有无逻辑漏洞;3. 多方佐证度:是否有不同信源(如不同媒体、专家)独立证实;4. 时空一致性:是否与时空背景(如历史事实、现实条件)相符。
具体操作时,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发布者是否具备专业资质?(比如医学议要看是否有执业医师证)结论是否有可重复的实验支撑?(个案见证≠科学结论)有没有利益相关方隐藏其中?(某保健品宣传的 “专家观点” 往往可疑)
所以说,就像鉴别文物需要碳十四测年份,信息核查也需要建立科学溯源体系。
报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