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丨大模型的角色期望:基于 X(推特)和微博语境的比较分析
发布日期:2024-04-15浏览次数:
《大模型的角色期望:基于 X(推特)和微博语境的比较分析》
任吴炯;张洪忠;燕东祺;
网络首发:2024.3.19
全文参见原刊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革命性突破,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 X和微博两个平台对大模型的角色期望,比较了英文语境和中文语境对前沿技术的认知差异。总体上,微博平台的期望更多地倾向实用性的产业发展与应用,而 X 平台的期望更多地倾向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具体来看,在技术角色期望方面,X 平台的英文语境更多地关注大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以及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中文语境更多地关注大模型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关联。在人类角色期望方面,微博的最大人类角色期望是创意者,也就是期望大模型在艺术、设计等领域通过思维和技能创造新事物;而 X 的最大人类角色期望是传播者,可视之为一个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的媒介。最后提出了新技术发展如何理性面对社会角色期望的两点建议。
关键词 大模型;社会期望;技术角色;人类角色;舆论关注;技术认知
一、问题提出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这一概念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关讨论和舆论关注不断增加,反映出社会对这一技术的期望和认知。跨平台语境的技术关注差异同样延续到大模型议题中,有研究发现 ChatGPT 话题在海内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舆论扩散热度和趋势差异化凸显。海内外用户群体对大模型可能存在不同的技术认知和应用期望。研究旨在探讨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特别是在英文语境的X平台(推特)和中文语境的微博平台上,用户对大模型技术的角色期望存在哪些差异。通过比较这两个平台,研究试图揭示不同语境下的社会群体对大模型技术的认知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研究设计
(一)大模型角色期望的操作化定义
研究参考有关数字技术应用的研究,将大模型的技术角色归纳为9 项 要素:数据、技术基础、接口(API)、 功能扩展、公司 / 机构、补充者(卖家)、用户(买家)、生态系统、市场资本。
研究参考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对大模型社会影响和传播创新实践的观点,梳理出大模型的6项人类角色期望。
大模型角色期望的分析框架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平台:
对于英语语境, 研究选取 X 作为数据采集平台。对于中文语境,选取微 博作为数据采集平台。根据两个平台的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关键词检索策略
时间:
2023.01.01- 2023.06.30
内容:
包括发布者、发布时间、文本内容等基本数据指标,并分别形成原始数据集。
筛选: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并参考同类研究普遍遵循的统计抽样比例,抽取 1% 作为分析样本
X 和微博平台数据集规模
编码:
使用人工编码与 GPT-4 模型编码结合的方式完成
三、大模型应用的技术角色期望
(一)大模型的技术角色期望分布
通过考察技术角色期望相关 要素在两个平台讨论中被提及的频次,能够掌握 X 和微博用户在讨论大模型技术时重点关注哪些技术角色。在微博中,舆论关注最多的大模型技术角色要素是市场资本;而在 X 中,大模型应用的补充者(卖家)一骑绝尘。
(二)技术角色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建立了两个平台中各技术角色之间 的共现矩阵。在共现网络中,各个节点分别为 9 项技术角色,节点颜色代表节点的权重程度,反映节点在抽样数据集中的相对重要性;边关系反映各节点在数据集中被共同提及的情况,边的粗细代表边权重程度,表示节点间被共同提及的相对程度。
在微博平台中,生态系统、市场资本处于共现网络中心,与多个技术角色建立较强的相互联系;而补充者(卖家)处于网络结构边缘,与其他角色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在 X 中,补充者(卖家)处于中心社群内,并与功能扩展、数据等角色要素建立较强联系;市场资本、生态系统在 X的共现网络中反而处于边缘位置,两者仅和平台公司 / 机构有较强联系。
(三)中心技术角色的话题比较分析
研究分别选取处于技术角色共现网络中心社群的角色,通过话题讨论考察两个平台的技术角色期望差异。X 中的中心技术角色包括功能扩展、平台公司 / 机构、补充者(卖家)和技术基础,在抽样数据集中包括 3212 条推文(占比75.99%);微博中的中心技术角色则有平台公司 / 机构、市场资本、生态系统、技术基础和功能扩展,包括 2628 条微博(占比 81.33%)。经质性的文本分析提取主题后,围绕大模型的技术角色,X 舆论关注主要呈现 5 个主题, 微博舆论关注主要呈现 4 个主题,并折射出技术的认知差异。
X 中技术角色期望相关讨论的主题分布
微博中技术角色期望相关讨论的主题分布
在X平台中,用户对大模型技术的期望倾向于技术先行,关注其在多任务处理和多场景应用的能力,以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这反映了英文语境用户对大模型作为技术创新和功能扩展的重视。而微博用户则更关注大模型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讨论其在市场资本、公司机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角色,显示出中文语境用户对大模型技术与市场应用并行发展的关注。
四、大模型应用的人类角色期望
(一)大模型的人类角色期望分布
研究借助基于 GPT-4 训练的潜在角色探索模型对 X 和微博文本中有关大模型的人类角色进行归纳识别。结果显示,两个平台中的舆论关注均有提及这 6 种人类角色:分析师、助理、传播者、创意者、教育者、娱乐者,但两个平台对 6 种角色的侧重明显不同,既有相同的人类角色期望侧重,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关注。
(二)相同人类角色期望建构的差异分析
对于主要受关注的传播者和创意者角色,X 和微博的人类角色期望是否存在差异呢?为考察这一问题,研究以人类角色为分类标签,从抽样数据集中提取对应文本进行关键词识别,以进一步理解两个平台用户对大模型人类角色的形象建构。比较发现,X 和微博用户对于大模型人类角色期望的建构呈现不同的认知态度。
X 中大模型人类角色的舆论关键词
微博中大模型人类角色的舆论关键词
在X平台中,用户对大模型作为传播者和创意者的期望主要基于技术理性,关注其技术发展、功能实现和应用场景。讨论集中在如何利用大模型技术进行创作和信息传播。相比之下,微博用户对同样角色的期望受到市场资本的影响,讨论不仅包括技术和应用场景,还涉及公司、市场、投资等产业相关的要素,显示出对大模型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三)不同角色期望的社会价值取向比较
在探讨大模型技术的社会期望时,用户的期望反映了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和潜在规则。这些期望可以通过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物质主义关注基本的经济安全和物理需求,而后物质主义更侧重于自我实现、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X平台和微博这两个不同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用户对大模型的人类角色期望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种价值观的影响。
X平台的用户倾向于将大模型视为教育者,这种期望与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相吻合,强调知识传播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用户期望大模型能够辅助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并帮助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和可及性。这种期望不仅推动了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也反映了用户对于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潜力的认可。
与此同时,微博用户则更多地将大模型视为分析师,这种期望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相联系,关注大模型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微博用户期望大模型能够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帮助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并在财经、市场研究等领域发挥作用。这种期望体现了用户对大模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效率的关注。
总体而言,不同平台上的用户对大模型的人类角色期望不仅揭示了他们对于技术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前景的看法,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个体需求的深层次期待。这些期望对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示开发者和决策者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考虑如何使技术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价值需求和发展方向。
五、总结与讨论
社交媒体中有关大模型的舆论关注传递了社会群体对大模型技术发展、应用实践、人与大模型关系的期待,为技术的社会使用和用户 - 技术 -社会相互关系的建构提供参考。
在技术角色期望方面,X平台的用户更关注大模型作为补充者、公司/机构和功能扩展的角色,而微博用户则更看重市场资本、公司/机构和生态系统的角色。这表明英文语境中的用户倾向于关注大模型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技术融合,而中文语境中的用户则更关注大模型在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方面的潜力。
在人类角色期望方面,微博用户期望大模型扮演创意者的角色,强调其在艺术和设计等领域的创新能力;X平台用户则更期望大模型作为传播者,看重其在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作用。此外,微博用户还将大模型视为分析师,关注其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应用;而X平台用户则看重大模型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强调其在教学和知识传播中的功能。
面对差异,我们应当如何思考:
一:社会角色期待会对一项技术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需要理性应对。
二:面对大模型等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概念,我们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
我们一方面应投以长期关注,避免被短期的舆论泡沫干扰判断,待泡沫褪去后从技术理性的视角认识、关注技术本身,而不是从泡沫之上形成技术恐慌或神话认知。另一方面,应平衡好虚拟想象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要在技术逻辑基础之上来看问题,基于实践理性去体验、理解新技术,避免将技术认知建立在好莱坞电影的想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