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第25期:新“人-机”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教育

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第25期:新“人-机”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教育

发布日期:2023-03-30浏览次数:

3月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出版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新“人-机”时代:人类与机器的教育”第二十五讲在京师大厦9308开讲。本次讲堂由现任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为我们分析“在新“人-机”时代”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机器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淼老师主持讲座。

640.jpeg

韦青老师表示,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在讲人工智能、机器学习、GPT、大语言模型、仿真visionmodel,现在的主体是什么?是机器,是人工智能吗?这里的主体应该是人。人自身才是要被服务的对象,无论科技发展的何种程度,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要求、服务于人。人将会停留在智慧,但是机器会把数据、信息和知识代替掉。现在所有对ChatGPT、OpenAI的描述,缺少人的价值观、人的喜悦感、人的幸福感、人的成就感、人的心安理得。“‘人’是缺位的,谈的全是机器。”

640-1.jpeg

韦青老师指出:“日式汉语中翻译AI为人工知能,台湾翻译为人工智慧。”不同表述对于人类理解AI的到底是什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如果我们的语言本身不完备的话,抽取的知识就是混淆的,那么机器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混乱,某一种文明体系的思想就会是自我迭代,丧失活力、批判。韦青老师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边界,技术是思想的实现” 。机器是概率推理,不是概念推理,要通过教育充分彰显人的尊严,维护人的价值。

“不要过度恐惧”有时候我们一觉醒来,觉得世界就变了,但是世界真的改变了吗?这大抵是由于人类的后知后觉,就好像冰山在水面上只有一小部分,等到眼前人们才会赫然发现水下的冰山。可是水下的冰山早已存在,只是人类并未察觉罢了。“人类可能高估了知识的难度,同时可能低估了思想的深度。”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是靠人类的语言来表达的,而人思考的比说的要多,说的比写的要多,而现在机器大部分学的是人能写的,实际上与人所思所想差很远。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花了太多时间去做一些我们本就不擅长的事,比如记忆、重复性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性质机器比我们做得好、也更适合,这有别于人类所擅长的事,比如思考。

640-3.jpeg

老师在最后强调,Chat GPT本身不是重点,它提取知识的方式,以及提取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关键。机器并不能理解概念,他们是依据的概率分布进行的运算,而不是依靠概念的推理。未来人类的发展依靠的核心仍然是人类自己。韦老师运用了大量的例证,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地向我们揭示了不要过度恐惧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在未来发展中谁作为主体以及如何思考机器与人的关系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640-4.jpeg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