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京师主题沙龙活动回顾 | 新闻传播学如何认识“ChatGPT”

京师主题沙龙活动回顾 | 新闻传播学如何认识“ChatGPT”

发布日期:2023-02-15浏览次数:

  2月13日,京师主题沙龙活动“新闻传播学如何认识‘ChatGPT’”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SMP社交机器人专业组提供支持。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主持,活动邀请了来自新闻传播学、自然语言处理和跨学科等领域的9位内地和香港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围绕ChatGPT的技术逻辑、ChatGPT如何影响新闻传播学以及ChatGPT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活动吸引了一千多人关注,引发了热烈讨论。

与会嘉宾精彩发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杰青)黄民烈回顾了火爆全球的ChatGPT的发展背景,将其视为“通用任务助理”,“它定位在机器属性,它没有类人的特点──没有共情,没有同理心”。它的特色在于安全性好、在具有挑战性的开发任务方面表现惊艳、能完成较多种类的创造性文字工作。黄民烈副教授透视ChatGPT的原理和技术看到它的不足和缺陷──可信度成问题。虽然ChatGPT能够生成看起来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在事实性上经常会出现错误,“比如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未来到底往哪走,我认为有人格的对话系统非常重要,AI和人和谐共融的时候,对话系统除了有信息获取的能力,也需要有情感社交的能力”。黄民烈副教授进一步从ChatGPT看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他认为可配置、有灵魂的数字生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兼具机器智能(功能属性)和类人智能(人格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院闵勇副教授从交叉学科视角探析ChatGPT带来的影响。他从ChatGPT是不是颠覆性技术入手,以新颖的角度带领听众回顾了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被诸多技术替代、波士顿动力公司机械人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创新引发震撼却未给老百姓日常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与前两种技术相比,推荐系统出场并不惊艳,却以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状态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大家主观上认为它是颠覆性的技术。相较而言,ChatGPT在两个维度带来很大挑战:1.信息分发,它作为问答系统,能迅速融合信息且传送给用户;2.信息生产,它能够作为一个创作工具生产内容。但它并未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真正接触到的应用就是微软把它整合到必应搜索中”。闵勇认为,推荐算法对我们颠覆性影响会比现在的ChatGPT更深入一些,“ChatGPT提供的还是Q&A模式的信息分发,而推荐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你的内心,甚至你的想法和动机进行猜测。”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沈菲副教授立足新闻传播学分享了ChatGPT对本学科的影响:一方面,ChatGPT拓展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它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现存的问题。就前者而言,ChatGPT或多或少以后可能以各种形式被内嵌到内容生产、媒体信息生产过程中,智能生产内容在媒体空间泛滥是必然趋势,进而压缩了人的自然表达。“这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后者,沈菲副教授认为,ChatGPT会重新让我们审视一些传播学现有的有意义的研究话题,最典型的就是假消息,“机器的理解是一个概率分布问题……但人从本质上来说,理解一个话题和它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要骗你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好多年前已经有人做到这一点了。”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吴晔教授从个人使用ChatGPT的切身体会判断ChatGPT给新闻传播学带来革命性影响还言之过早,“ChatGPT确实是功能非常强大,对于普遍性问题的回答比较到位,但落地到实验性问题回答还是有漏洞。”吴晔教授以写爬虫代码以例,ChatGPT可以写出非常规范的代码却无法根据网站实际情况做出调适。用户与ChatGPT进行多轮交互可以完善代码,但前提是提问的人熟悉整个任务的所有流程,“这个交互最重要的知识,实际上来自于真实的那个人,他会提问。”在他看来,ChatGPT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它很难做到知识创造。ChatGPT之所有现在火爆,其原因是,“它融合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的技术和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流利表达能力以前比较少”。此外,吴晔教授指出,ChatGPT的火爆也启发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做出去一些应对性的改变: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人机互动中突出人类竞争力的能力(比如提问能力),“我们可能需要培养学生去使用ChatGPT的能力,教会学生实验的能力。”

  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许小可教授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认为,ChatGPT不一定是一个突破性的技术,却是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技术。ChatGPT可以生产多模态的内容,比如文本、语音、图像、视频,它还可以编程、写游戏策略,这些机器生产内容会越来越多,新闻传播学研究要将其考虑在内;AI生产的内容会带有一些偏见,偏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对此要有所考虑;新闻传播学科是研究人和信息资源关系的学问,AI已经永久地进入到这个系统,人和AI共存形成一个生态,对于研究者如何确定研究对象、扣除某些影响因素是很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看到ChatGPT的火热,除了其他因素的推动外,ChatGPT以生产者、传播者身份嵌入到日常生活中。他认为,ChatGPT不该仅看成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而是应当把它变成一个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真问题。可以从知识新媒介的角度来研究它,ChatGPT或者为它为代表的这些新的技术生成和影响了人类社会知识的形态,以及这种知识如何参与新的社会现实的建构和权力的运作,这些都是值得新闻传播学者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问题。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邹军教授从传播学来看ChatGPT。他发现,ChatGPT带来了信息搜寻方式的改变:过去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对页面的搜索,今天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它可以提供有创意的内容,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它可以生成用户想要的内容。ChatGPT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是它提供了一种提问式新闻,它可提供个性化的、生成的和具有高智能化水平的新闻。在他看来,ChatGPT是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但同时也会带来伦理问题,他提出要超越技术逻辑,回到人本身。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张伟男教授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路径: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预测决策”智能和“创新”智能,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认知智能阶段。他指出ChatGPI当前的局限有:缺乏事实性和生成幻象问题、生成结果倾向于冗长的回复和主动交互方面相对保守等。对于如何应对ChatGPT挑战,张伟男教授认为,应该取其精华,积极研究这种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我们的研究;同时也要去其糟粕,看到它模型大、速度慢、落地难的不足。此外,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发自主可控的这种大模型。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观察到人们面对技术有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并不会因为技术是什么而发生太大变化。基于此,她认为,ChatGPT对传播学当然有影响,这体现在它会产生新的现象,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新的研究对象。同时由于技术本身在更迭,所以它能让研究做得更加精细,能够让学者对原来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和理论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非常具象的一种映射,然后进行更加复杂,更加科学的检验。

  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观察到ChatGPT引发了诸多讨论,也接受了媒体记者的访谈,采访问题集中在两方面:1.ChatGPT有什么风险和带来什么影响?2.要如何规制(风险)?“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只能说在马车的时代,我们无法预测汽车的风险,也无法制定针对汽车的交通规则。谈论风险和规制,我们需要在技术发展的逻辑之上,而不是发散性的、基于科幻电影来想象。”他提醒说,讨论的前提逻辑是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可能很多新技术传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以后,我们可能有时候基于文科的想象,容易把这个概念的作用放大,而不是基于对技术逻辑的理解。

  就ChatGPT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张洪忠教授认为,ChatGPT将全网大数据整合整理,但它并没有让知识产生化学反应,这只是一个物理层面的反应。人类虽然没有ChatGPT量级的资料收集能力和算力,但知识在我们大脑中可能产生化学反应,触发类似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般的知识创造。

  他指出,ChatGPT现在引来大规模讨论,这背后反应了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惊喜和恐慌情绪。大家都期待人工智能新技术,但同时面对新技术首先想到的又是它对人有什么危害、会不会颠覆已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我们会不会造成威胁?此次的ChatGPT是算力提升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它能够做成一个如此大数据、开放域的对话产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同时他也强调要对ChatGPT祛魅,对此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首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机只是一种技术手段,ChatGPT是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技术,它是新技术的迭代;第二,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对于新闻业而言,ChatGPT也只是会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新机会。换言之,人工智能是提升传媒生产力的革命性技术,它是对人的解放,它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我们一定要从技术逻辑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而不能将认知与判断建立在好莱坞电影式想象之上,否则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无意义的恐慌。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