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实践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9-27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6日下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治实践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国内外政企学研多方力量,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展开深度探讨,共商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成长守护之道 。
论坛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主持,分为主题演讲、联合倡议发布、圆桌讨论三大阶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副局长唐磊率先发表主题演讲,系统梳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规制度体系的构建历程。他指出,我国已形成纵向上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长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依托,横向上覆盖网络素养促进、信息内容规范等多领域,机制上多方协同的特色体系。同时,他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配套制度正加速推进,将针对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等新技术挑战完善针对性举措。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公室儿童保护处处长朵拉·朱斯蒂带以国际视角切入,强调需从法律框架强化、专门保护部门建设、技术工具应用等六大领域发力,构建多部门、跨国界协作的儿童网络保护体系。人民网络新闻传媒总社编委、中国法院网总编辑刘岚,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颜君分别从法治宣传与司法实践维度,分享了中国法院网创新普法形式、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专业化审判破解未成年人网络身份识别难、个人信息泄露等痛点问题的实践经验。
来自北京育才学校的六年级学生郭瑞涵作为未成年人代表,以“网络原住民”的视角提出三点期许:希望“青少年模式”兼具防护性与实用性,渴望获得“安全上网”的技能指导,期待与家长共同学习成长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蔺玉红则回应未成年人诉求,介绍了《AI时代青少年自护宝典》的出版初衷,该书通过“闯关谜题”形式,将网络风险转化为互动体验,助力青少年成为数字生活的“第一责任人”。
在联合倡议发布环节,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智能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架构》倡议,从确立未成年人权利核心原则、建立跨主体协同机制、落实全生命周期治理等12个方面,为AI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行动指南 。
圆桌讨论阶段,来自救助儿童会、耶鲁大学、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等机构的嘉宾,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适用与实践”展开热烈交流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法援处处长李雪莲透露,2024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8万件,未来将进一步畅通网络法律援助渠道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二级巡视员滕素芬分享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82.1%的未成年人知晓相关网络保护法律法规 。中外嘉宾还就特殊群体数字帮扶、AI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边界、未成年人参与治理机制等议题深入探讨,达成多项共识 。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的显著成效,更搭建了国内外交流合作的桥梁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多方协作,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从“被动防护”向“主动赋能”转变,让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安全、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