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真实: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精彩继续
发布日期:2024-07-03浏览次数:
7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迎来了第二天的课程,三位授课嘉宾——新京报首席编辑杨海,《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魏倩,以及资深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叶伟民,纷纷登台授课,为学员们带来了深刻而实用的写作指导与思维启迪。
杨海老师授课
3日上午,新京报首席编辑杨海以《回归常识、常情、常理——长报道采访写作漫谈》为授课主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非虚构写作实战指南。
杨海强调,常识即生活与行业知识的累积与判断,忠于常识、忠于常情、忠于常理,回归常识在选题与写作中的基础性及常态化作用,是抵抗思维惯性、秉持独立见解、平衡情绪期待的关键所在。随后,杨海依托其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发掘选题、前采准备、采访要义、文本写作为逻辑链条,分享了一系列新闻采写的思路与技巧,帮助学员们填平写作理论与现实创作间的鸿沟。
魏倩老师授课
在下午的课堂上,《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魏倩进行了以《人物写作:我的成功和失败》为题的授课。
魏倩基于她在人物报道实践中的得与失,从切入角度、材料总结、写作思维等方面分享了她在进行人物写作时的基本操作逻辑。她强调,人物写作极易陷入将人物变为作者观念的典型陷阱中,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觉知的状态;避免抽象内容与细节间的中间态,掌握好在抽象阶梯顶端与底端间上下的时机,保证细节的指向性;同时,需理解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揭示人物本质的关键,只有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进文章。魏倩引导学员们在写作中保持敏感性和洞察力,以真实、立体地呈现每一个人物故事。
叶伟民老师授课
晚上七点半,资深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叶伟民带来以《再小的人物,也是时代的投影:如何写好身边熟悉的人》为主题的分享。
他通过对非虚构作品《父亲的“66号公路”》的逐段赏析与剖析,向学员们展示了如何发现并表达小人物与时代的紧密连接。他指出,应通过分析研判寻找“身边的人”这一选题的创新出路,把人放进时代中观察,从传统的仰望和抒情中抽离出来,保持平视视角;在采访中,应警惕熟知陷阱,合理掌控与人物的心理及隐私距离;在写作前,应编制故事的线索与骨架,提炼并推进冲突,追求简约准确的文本之美。最后,叶伟民强调,故事必须拥有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怀,留存深刻隽永的思想价值。
工作坊由新闻传播学院吴冬艳老师主持,吴老师引导学员们在讨论中拓宽视野,在实践中深化理解。通过与资深编辑和记者的深入交流,学员们对如何捕捉故事、挖掘人物、构建叙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