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传院喻国明等教授在牛津大学举行人工智能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3-10-25浏览次数:
10月11日,北师大新传院喻国明教授与钱忆亲副教授在牛津大学社会与法律研究中心(Centre for Socio-Legal Studies)举行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讲座,该中心二十多名师生参加了讲座,并围绕讲座观点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我院教授首次在牛津大学举行的讲座活动。
喻国明教授讲座
喻国明教授讲座的题目是《The Rise of Generative AI,Media 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生成式AI崛起背景下的传播革命与社会变局)》。
喻国明教授讲座现场
喻国明教授认为,生成式AI不同于以往为人们所熟悉的分辨式AI,它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大模型和预训练基础上的运用海量数据所生成的“文字接龙”;而所谓标注训练则是为文本“赋魂”,即以深度学习的方式不断为文本的生成注入“以人为本”的关系与情感要素,进而提升了文本表达的人本价值。ChatGPT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智能互联技术,其突破点在于:以无界的方式全面融入人类实践领域(通用性)、具有去边界、场景性、交互性和参与性等显著的特征。
从ChatGPT 3.5到GPT 4,再到其作为自由插件的普及化,生成式AI正在迅速跨越对于语义世界的整合与价值输出,迅速成为对于人类实践全领域、全要素整合的促进者、设计者与运维者,成为深度媒介化社会的“操作系统”。传播媒介的中介连接作用已经由过去的对于资讯分享的连接到人和人、任何环境的关系连接,进入了在人类实践的全领域、全环节实现价值连接的全新发展阶段。媒介形态正从物理媒介向关系媒介、算法媒介迭代。
他认为,生成式AI本质上凸显了人类智能的核心价值,它是对于智力劳动的一种划类和分工,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致敬,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和超越。生成式AI剥离了智力劳动中逻辑的、理性的、可被数据描述、可被算法解析的部分,而把非逻辑非理性的、无法用算法解析与表达的那些人的激情偏好和目标性的画龙点睛式的赋魂之智,交给了人类来执行和主导,这实质上是人本地位的进一步强调,而不是削弱。
复杂系统中的多元治理主体具有自适应性和多重目的性,因此,其治理必然是“抓大放小”的和预留“灰色地带”的创新空间的。生成式AI下的社会变局包括换轨道、换场景、换引擎和换平台四个维度。未来,生成式AI应该步入的治理路径和发展道路,是在小规模试错中优化迭代,让其发展更透明、更公开、更可信、更可控。
钱忆亲副教授讲座现场
钱忆亲副教授讲座的题目是《The Interoperability of AI Governance: the Policy Network on AI Process and Beyond》(人工智能治理的互操作性:人工智能政策网络进程及反思)。该演讲内容基于钱老师参与的、由人工智能政策网络 (PNAI)制定的第一份人工智能政策报告。PNAI 制作的这份关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互操作性的报告提供了全球多利益相关方社区的新建议,并建议了提高互操作性的八个步骤。
首先,准确定义我们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其次,鼓励公共和私人对治理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加强立法合作;第四,促进区域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并将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第五、加强能力建设;第六,缩小地区差距,鼓励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成熟度提高;第七,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监测和评估;第八,坚持和加强多利益相关方互联网治理论坛(IGF)进程,形成开放、透明、包容、跨国界的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和能力建设。
诸如 PNAI 这样的多利益相关方所采用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政策制定流程的透明度、问责制、开放性、协作性,从而增强政策和法规的合法性、可行性和接受度。
研讨会讨论现场
讲座结束后,研讨会师生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与社会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相关议题进行了提问与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牛津大学社会与法律研究中心副教授Bettina Lange主持,由北师大新传院杨雅副教授部分协调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