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乡村振兴④ | 新技术记录新农村巨变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2-08-30浏览次数:
2022年7月17日至8月21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凉山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在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国强基金会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统筹协调优质社会资源,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2对口支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系列活动。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一行近50人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先后赴西昌市、越西县、会理市开展“献礼二十大、庆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七十周年”——“我和我的家乡”国际传播短视频大赛、凉山州舆情应对及新闻发布专题培训、短视频与融媒体中心建设专题培训、北京师范大学-凉山州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等活动。
7月17日至21日,师生一行先后开展“十四五·我见证”新农村建设调研、“青春喜迎二十大”追寻总书记脚步行进式采访拍摄活动、“铎声悠扬”乡村支教行动,用青春的力量新媒体技术记录脱贫攻坚胜利以来乡村巨变,调研新农业、新文旅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7月17日上午,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来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研,国家湿地公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调研采访过程中,学院师生学习研讨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师生在调研采访中了解邛海湿地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凉山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凉山,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调研采访第二站位于西昌市拥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印记的古村落——大石板村,2020年大石板村被列为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走上了一条以民宿主导村域产业、遗迹保护与现代文明并进的文旅新村道路。师生一行采访调研了大石板村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自然融洽发展现状,用镜头见证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大石板村的新村风貌:平展干净的石板路,风韵十足的新民宿,古味犹存的老禅院……师生从大石板村靓丽的风光与村民们热情的笑容上见证了乡村振兴下“农村富、农村强、农村美”的发展成果。
7月17日下午,师生采访调研团抵达第三站西昌国际油橄榄种业园区——中泽油橄榄庄园。在采访过程中,庄园负责人带领师生参观了榨油车间,详细介绍了园区的发展历程、所获成就和油橄榄种植的优势,表达了园区对产业振兴和种业芯片两大愿景的发展信心。据悉,园区目前已从世界各地收集了250余种油橄榄种子,占全世界种子种类的1/4,是夏雨型气候地区中种子种类最多的园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同时进行了VR作品拍摄。
7月19日至21日,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一行先后走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融媒体中心、越西县融媒体中心、越西县普雄镇、中所镇等地,采访调研乡村振兴、新型文旅发展状况,拍摄凉山VR纪录片。
师生先后在西昌融媒体中心、越西融媒体中心开展融媒体建设专题培训。西昌市融媒体中心、越西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先后结合融媒体中心机构建制、人员结构、平台建设、重点工作、困难问题、发展趋势等作了交流研讨。新闻传播学院对西昌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实践基地挂牌,表示将共同打造融媒体实习实践基地,打通高校新闻专业新媒体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通道,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用好、用活互联网平台媒体资源,拓展县级融媒工作思路,助力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
师生一行深入调研了越西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走访中所镇陶家营村,该村土碉楼承载着很多人的文化记忆和乡愁味道。采访中,村书记介绍该村现存完好的土碉楼还有20多座,它们成为特色文旅宝贵资源,镇村两级正在积极协调引进企业进行修缮包装,修旧如旧,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建筑及丝路文化、驿站文化资源,开发以古村落文化体验为主的系列休闲产品,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村级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多元融合参与,充分利用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功能性场所,形成自治、德治、法治与技术治理协同推进的治理体系,实现古村引进游客、体验留住游客、民宿住下游客的目标。在普雄镇,师生一行采访该镇发展民族特色火把节,借助“尝新节”和“火把节”,积极传承彝族非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全方位推介普雄、打造普雄名片,师生一行针对融媒体赋能乡村文旅提出了系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