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志愿精彩回顾 | 温暖的雪花——志愿者的冬奥之旅(一)

志愿精彩回顾 | 温暖的雪花——志愿者的冬奥之旅(一)

发布日期:2022-03-17浏览次数: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北京2022冬奥会落下帷幕。冰雪赛场上运动健儿的身姿和比赛时激烈的气氛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在他们的背后,有无数温暖的雪花——冬奥志愿者——共襄盛举,在角落里闪耀自己青春的光芒。让我们一起来探访小雪花们的冬奥历程吧!

 

新闻传播学院 2019级硕士生 赵文宇

  01 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工作

  我在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领域是国家速滑馆的闭环外奥林匹克大家庭礼宾业务,主要负责包括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以及赞助商代表的持证贵宾的接待和观赛工作。整个领域分为8个不同的点位进行工作,我的工作点位比较固定,主要是承担一定的协调和对接工作,会辅助信息台工作的同学。同时,在高级别贵宾到场观赛时拍照记录。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岗位出现情况或者需要沟通的时候我也要尽可能都去完成临时替换或者协助完成的工作。

  02 临行前的十二分准备

  在确定要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工作后,我参加了从北京冬奥组委到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学习和培训活动,既包括对冬奥会基本知识的了解,又涵盖场馆各个领域的相应技能。冬奥组委的官方课程较为全面,从志愿者的通识教育到对口的专业课程都有所涉猎。在临行前,学校在学生活动中心也介绍了应急的急救知识,现场进行急救模拟和演练,为志愿工作做足了准备。

  03 作为礼宾志愿者的多重考验

  礼宾志愿者不同于赛事服务志愿者和其他专业领域的志愿者的是,我们面对的观众身份相对特殊。这并不是代表着礼宾志愿者能够接触到这些贵宾,身份就变得比其他志愿者高级,而是代表着礼宾志愿者应该以更全面、更专业的姿态对这些观众进行服务,更好地展现中国作为主办国对于冬奥会的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提醒这些身份比较特殊的客人遵守场馆和赛事的规定、不在看台上饮食、戴好口罩、按照固定流线通行等,相对更考验志愿者的能力。同时,还会有一些已经在中国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奥组委负责人、奥委会赞助商的外方领导等到场观赛,使用英语与他们沟通和对话也是对我们的要求和挑战。

镜头下的冰雪盛世

  要说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我觉得能够来冬奥会参与志愿者的工作这整件事,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对我来说,无论是几点到场馆,虽然做着看似相同的工作,但是每天都是新的。我的岗位相对是流动的,而且每天我的到馆时间一般会比服务时间早四五个小时。经理准许我可以去拍一下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结束后,我发了四条#我在现场#的朋友圈,算是给我这段旅程写下一个小小的句号。能说的,想说的,我都写在里面啦。当然,在这里认识了一起服务的女子学院和社科大的同学,还有负责尽责的业务经理。这些都是能给我留下深刻回忆的。当然也包括接待的领导和贵宾,对志愿者充分的尊重和感谢是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的。

 

“山高水长,体育传媒人在哪里都会发光”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收获。或者说是,简单的“收获”二字难以概括我在这里的永生难忘的体验和快乐。从2015年踏入大学校门开始,体育与新闻的组合在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当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却又相遇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我就相信,也许真的可以下个路口再相见。在结束志愿工作后,我们还有7天的观察监测期。而就在观察结束之前,我就要提交报考单位的实习考核作业,并且在下个月初完成学院的毕业论文审查工作。你看,生活永远不会停下脚步,总有新的事、新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迎接着我。就像现在一样,用一场盛大的仪式跟冬天好好作别,期待新一年的四季,流转与更替。

  冬奥会的炬火暂时告一段落,但雪花的温暖长存。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