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讲座回顾丨学业辅导室之学术沙龙第三期:如何用实验法做研究

讲座回顾丨学业辅导室之学术沙龙第三期:如何用实验法做研究

发布日期:2021-12-07浏览次数:

  回顾|冯菲:如何用实验法做研究

  11月2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三期学术沙龙讲座如期在云端举行。本期沙龙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冯菲师姐,她给我们分享的题目是《如何用实验法做研究》。师姐从因果关系的必要性出发对实验法的概念、特征、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就实验法的学习和应用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因果关系的必要性

   师姐从因果关系得出的三个条件讲起,指出要满足因果关系成立,有三个必要条件,分别是: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性;在时序上,因先于果;不是由其他变量造成的结果。在有限的研究方法当中,实验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实验法能够严格的在时序上进行控制,因为“因”是人为操纵的,在第三点也能够得到满足,因为实验法要严格的控制其他的一些相关的变量,也就是潜在的额外变量。

   紧接着,冯菲师姐介绍到心理学脱离哲学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1879年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也正是实验法让心理学走向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道路。

   

   实验法概念和特点

   那么什么是实验法呢?冯菲师姐对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讲解。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察它对于其他变量影响的一个研究方法。首先在设计上是按照因果假设设计的,在一个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定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涉及三对基本要素:自变量与因变量,前侧与后侧,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法的特点是可重复性,因为实验的设计,有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框架,完成实验后,其他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重复实验,可能是地区不一样,场景不一样,被试不一样,但是整个的实验流程和方法是一样的,来看是不是能够得出一样的结果。如果重复实验能够得出来非常相似或者一致的结果的话,那么就可以把这种因果关系定论,也就是发现了一个研究规律。

   

   经典实验设计——所罗门四等组

   第一组是就是前侧加刺激,然后加后测;第二组是前测,没有刺激,然后再有后测。第三组是没有前测,但是有刺激,然后有后测,第四组是没有前测,也没有刺激,但是有后测。其中第二组和第四组都是一个控制组,它们的区别就是在于一个有前测,一个没有前测,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态度的改变,就必须要有一个基准,就可以设计前测和后测,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去前测,就可以直接就采用三四组,在这种情况下就假定实验前的被试者因素是随机恒定的。

   

   变量与虚无假设

   心理学实验的三个变量,分别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额外变量也就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变量。

   虚无假设指的是假设已经完成实验,但是仍然没有显著差异。设计并进行试验即使需要推翻这样一个虚无假设,如果可以推翻这个假设,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有差异的结果,因此虚无假设是心理学实验最前提的一个假设。

   

   实验框架

   心理学实验框架主要是两部分内容,一个就是前期的实验设计,想要做一个实验应该怎么样去操纵自变量影响因变量。其次是在实验完成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也就是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

   

   自变量

   主要是分为四种,分别为刺激特点自变量,比如声音刺激的大小;环境特点自变量,比如说。

   在学习的教室里面完成一些记忆测验与去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完成记忆测验;被试特点自变量,比如性别和年龄;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比如被试学习一组单词,一组是要求死记硬背,通过不断重复进行背诵,另外一组,规定采用一种联想的记忆法,这是暂时造成的一个被试的差别,并不是被试者本身的差别。

   

   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需要关注的有三点,首先因变量的可靠性如何,也就是它的信度。比如说我们要我们会采用问卷的方式去测量,如果设计的问卷不同的人做出来结果差异很大,那就可能很它的信度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已经编制出来的比较成熟的一些量表。第二点,就是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也就是实验设计是否真实有效地测量了实验问题。第三点,因变量的敏感性,如果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基本所有人谁都会做,就会产生高限效应;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苦难,很少有人会做,就会朝散生低限效应。

   除此以外师姐还介绍了处理额外变量的常用方式,也就是进行控制,保证随机或者进行测量。

   

   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也就是实验的流程,师姐通过stroop test的例子进行了讲解。

   这个经典测试所考察的是优势反应对非优势反应的干扰(优势反应,人在阅读的时候,优先加工的是词义),实验设计了一系列的颜色字,词义与词的颜色匹配与否就是自变量,被试者说出文字所代表的颜色的时间和正确率为因变量,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当词义与词的颜色不匹配时被试反应的时间更长,错误率更高,基于此范式形成了成百上千个实验。

   

   传播学现象的实验设计

   师姐以沉默的螺旋这一传播学现象为例,通过介绍阿希从众实验向我们讲解了将传播学现象简化为实验设计的过程。

   

   阿希 从众实验

   阿希设计了18套卡片,被试者七到九人一组,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每呈现一套卡片,被试都要判断ABC这三个线段当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的X线段等长,实验前两次,他们都会报告正确的答案,等到三次之后,被试之外的成员开始统一报告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完全保持了独立性,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通过这样的实验也就验证了从众效应或者类似沉默螺旋这样的传播现象。

   

   实验法的局限性

   实验法是由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的,由于社会科学现象非常复杂,一种结果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还涉及多种中介调节作用。实验法一般适合用于研究自变量自变量数目不多而且比较清晰的研究项目。

   

   论文写作

   师姐指出当然实验数据出来结果的时候,一般会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但是冯菲师姐特别强调,方法只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进行操作化的实验设计。方法最终也是服务于我们的问题,服务于我们的整体的研究。“功夫在诗外”的意思是对于研究和论文写作,重要的是底蕴,我们要通过大量阅读论文或者阅读书籍,才能够把一篇完整的论文写好。

   分享 荐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实验法,学姐给大家推荐了两本学习怎么样做实验,怎么样分析实验数据的书。

   学习实验设计可以读朱滢老师的《实验心理学》,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看舒华和张亚旭老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分享结束后,沙龙活动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就本次讨论的主题和学术道路的选择向师姐提出了疑惑。以下是问答摘录。

  

   问答摘录

   Q:实验法研究的周期一般为多长?主要在在什么方面上花费时间?

 

   A:根据实验具体研究的问题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的行为实验大概需要几个月,而脑电这样的复杂实验半年到一年都有可能。主要花费时间的还是前期准备,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变量设计、文献的综述、实验材料和条件的准备等等,只有前期真正做好详细准备实验才会做得“快”。

 

   Q:师姐实验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A:我们做实验会尽量把这个困难是留在预实验,在做正式实验之前,会做一个小型的预实验,然后这个时候就是便于去发现出现什么问题,出现什么困难,然后在预实验之后,再进行完善实验,尽量把一些困难给解决掉,到时候正式实验就会更加顺利,所以说这个预实验也是很重要的,能够便于纠错差错。有时候有些问题甚至是在所难免的,也是经验积累过程中的一部分。比如做实验的时候,某个程序突然崩溃,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再出现,就要在被试者来之前,把这个程序跑一遍,保证不会出现问题。

 

   Q:师姐是怎么系统学习实验法的?

   A:三个渠道,读专业教材书籍,去旁听我们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课,上B站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