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探索人物写作的无数种可能: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授课纪实

探索人物写作的无数种可能: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授课纪实

发布日期:2024-07-05浏览次数:

7月4日,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进入第三天的授课环节,《人物》主笔李斐然与《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强两位资深媒体人走进课堂,以怎样将前期功课做到极致与人物写作的路径为主题,为学员们带来宝贵的写作经验和独到的行业见解。

4日上午,《人物》主笔李斐然带来《做功课的方法论:如何从一无所知到(几乎)无所不知》的主题分享。李斐然认为,“做功课” 是一种信息建构和认知世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还原一个完整的世界,快速进入一个陌生的专业领域,不仅是记者技能箱中的关键一环,也是调动受访者精神状态、打开受访者内心世界、展现认真与真诚沟通状态的重要枢纽。

1.jpg

就具体的方法论而言,在“做功课”时应避免全盘照收式的信息获取模式,确保所获信息经过充分的脑域处理;对信息的信源与信度进行分级工作,以避免信息失真;同时应检索全景信息而非唯一关键词,防范信息遮蔽与信息偏差。准确、高效是“做功课”的两项基本准则,李斐然强调了建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科学正确的认知体系能够对抗信息失真与信息扭曲,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基本认知结构能够帮助记者理解到底要寻找什么样的素材与关键信息,实现信息的定期加权,从二手信息中获得准确信息,从而找到逼近新闻点的具体路径,也是寻找并建立稿件独异性的决定性要素。

2.jpg

在讨论环节,李斐然向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在写作时的内心准则:新闻是一种精彩的生活方式,写下不实信息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写了一篇不好看的稿件。她希望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变为一种可以帮助他人的力量,即使只有一个人捕捉到她的文字并从中获得慰藉,这篇稿件就是有意义的。

3.jpg

4.jpg

4日下午,《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强依托其在调查性报道写作中的深入历程及丰富实践经验,带来了以《调查性报道的人物写作启发》为主题的授课。他认为,在写作时,模仿是必经的过程,对优秀特稿及其采访手记、长短篇小说等进行拆解与模仿,并以此为基础重复反思、回溯自己的稿件是探索并确立自身调性、弥补视野局限性的重要基础。

5.jpg

在报道中,对于有效证据与有效细节的选择、写作逻辑的主观性、受访者陈述或转述的事实性判断都可能使作品滑向人物报道失真的风险。李强表示,想要写好人物,要注重人物的共性,寻找其公共性、时代性、连接感;质疑是为了建立更稳定的信任,不要放弃质疑;保持侧面描写与人物整体把握的平衡,关注主动剥离的细节;转述永存偏差,应使用交叉印证方式避免被采访对象欺骗;要坚持像做调查一样写一篇人物报道,尽力成为最懂那个人物的人。

6.jpg

李强强调,记者的工作就是去挖掘、去拼凑、去还原、去理解,信息差是对人物及事件判断差异的根源,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真相和人物都将换一副模样。记者要做的,就是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及精湛的工作技巧,不断挑战表象之下的深层真相。

7.jpg

本次工作坊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吴冬艳老师主持。随着两位资深媒体人的精彩授课落下帷幕,北师大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三天的课程圆满结束。学员们在倾听与讨论中不断接收人物写作中的术与道,对如何接近人物灵魂、还原事件真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8.jpg

9.jpg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