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以科技之力,绘就科学传播新图景丨2025 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创享汇圆满召开

以科技之力,绘就科学传播新图景丨2025 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创享汇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5-11-05浏览次数:

2025 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创享汇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 “科技赋能未来・短视频与 AIGC 重塑科学传播” 为核心主题,汇聚学界专家、行业代表与创作先锋,通过领导致辞、主旨报告、专题对话等多元形式,系统探讨新技术背景下科学传播的创新路径,为推动科学传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31_779.jpg

活动开篇,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付萌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品牌活动部副主任齐凯先后发表致辞。三位嘉宾立足各自领域实践,全面介绍了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的推进情况与阶段性成果,同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深入阐释了科学传播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整场活动奠定了务实、专业的基调。

方增泉书记总结了参与承办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AIGC科普传播大赛的意义,并展望了AI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方向。他指出,AI赋能科学传播的新动能:AIGC极大提升了科学传播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创作门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AI推动科学传播模式升级,大赛设置了五个子赛事,推动产学研合作,让科普更贴近生活;科学传播大赛发掘了一批优秀科普人才,展现出来“科普人人可为”的趋势。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39_430.png

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以《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为题,结合 AI 绘画、文学创作、音乐生成等领域的实践案例,系统剖析了人工智能对科学传播边界的重塑作用。他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人机共生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在科学传播领域,AIGC能够快速生成可视化内容、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创新传播表达方式,让科学知识从“高冷”变得“亲民”,而 “碳基生产力与硅基生产力的协同” 将成为未来科普创造力突破的关键方向。沈阳教授的报告既有前沿理论支撑,又有生动案例分析,引发了现场嘉宾的广泛思考。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44_645.jpg

中国知名古建筑科普作家杨大炜围绕《古建筑科普传播方法论》展开分享。他强调,古建筑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古代科技智慧的结晶,做好古建筑科普需兼顾 “文化传承” 与 “科技解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为古建筑科普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古建筑的魅力。结合自身实践,他提出科普创作应注重 “内容趣味化、表达通俗化、节奏精准化”,通过情感联结、通俗讲解与适配短视频传播规律的设计,让古建筑中的科技知识更易被大众接受。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49_425.jpg

第一场“共话会客厅”以“共创未来·AIGC如何赋能科学传播”为议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焱松、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幼安、可灵AI创作者及行业运营负责人王若暄、AIGC科普创作大赛一等奖《Alzheimer》获得者魏筝共同参与讨论。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54_329.jpg

陈焱松研究员从学术角度出发,分析了AIGC在科普内容生产中的优势与挑战。朱幼安研究员结合自身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领域的科普实践,分享了AIGC对小众科普领域的赋能作用。同时也提出AI在个别方面与古物研究并不适配,对AI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建议和美好远景。可灵AI创作者及行业运营负责人王若暄作为行业从业者,从技术应用层面介绍了AIGC在科普创作中的实践案例。她表示,可灵AI已推出一系列针对科普创作的工具,能够帮助创作者快速生成脚本、制作动画、优化传播策略,降低科普创作的门槛。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把握用户兴趣点,实现科普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提升传播效果。魏筝结合自己的获奖作品《Alzheimer》,分享了AIGC科普创作的心得体会。她表示,在创作过程中,AIGC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呈现方案,让她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情感表达与科学内核的传递。嘉宾们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AIGC赋能科学传播的精彩对话。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758_990.png

第二场“共话会客厅”以“跨文化语境下短视频与科普叙事”为议题,仍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多语种国际传播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丛芳君,爱奇艺科普品类运营经理梁炜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助理、《科技新名词》一等奖获奖代表刘茜,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研究生崔瑜珉(韩国)共同参与讨论。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806_119.png

丛芳君副教授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当前跨文化短视频科普常面临的“文化折扣”问题,详细介绍了适配不同文化圈层的认知逻辑和构建普适性的跨文化科普叙事框架中我们应该优先注重的议题。梁老师结合爱奇艺科普品类的运营经验,分享了平台在跨文化科普内容传播中的实践与探索。他表示,平台作为跨文化科普短视频触达全球受众的关键枢纽,既要兼顾不同地区用户偏好,又需应对内容审核、流量分配等挑战。刘茜老师结合传统科普出版在内容权威性、知识系统性上的显著优势和短视频轻量化、场景化的表达优势,讲述了在传统科普出版与短视频融合背景下实现 “权威内容” 与 “跨文化传播效能” 的双向赋能的方法,并高度肯定了这种模式,对推动科学知识全球共享具有突破性价值。

崔瑜珉同学根据自己在中韩两国久居的生活经验,从外国受众的视角分享了在跨文化科普过程中如何降低文化折扣,让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科普内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信。嘉宾们的精彩分享与深入讨论,为跨文化语境下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微信图片_2025-11-05_140812_523.png

会后还设置了“科学·艺术·未来”AIGC作品展,集中展示了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AIGC创作赛道和科普视频赛道获奖作品,并在现场设置AIGC创作工坊体验区,让公众通过现场创作亲身感受了AIGC创作的独特魅力。

此次创享汇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科普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更明确了新时代科学传播的发展方向。未来,相信在短视频与AIGC技术的赋能下,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科学传播将打破更多壁垒,以更创新、更生动、更包容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