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京师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在北师大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5-04-02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8日-3月30日,第六期京师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贵州日报等中央级和地方级媒体的一线采编/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来自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来自各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90余位学员参与了为期三天的大模型媒体应用创新相关课程的学习,希望借此次工作坊为契机,了解和掌握大模型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实践操作。
工作坊成员全体合影
工作坊开幕式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研究员,中国报业协会品牌推广部副主任耿嘉晨,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陈梁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三位嘉宾向到场学员表示欢迎,强调了大模型在在媒介变革中的推进性作用,鼓励学员在此次工作坊中积极交流,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大模型实现自己的创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书记方增泉致辞
中国报协协会品牌推广部副主任耿嘉晨致辞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梁致辞
随后,本次工作坊的班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对本次工作坊培训课程安排、考评方式以及分组情况等进行介绍,并表态将尽全力服务好各位参学成员,确保工作坊圆满成功。
班主任刘茜老师介绍工作坊安排
工作坊第一天,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开启第一课。张洪忠教授以“大模型在主流媒体变革中的应用与创新“为主题,向学员们阐释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在当下的关键突破,同时也介绍了大模型带来全球信息结构的变化,让学员们认识到当下技术变革的风口,也引发大模型技术辅助相关工作的思考。
张洪忠老师授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梁副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营销传播“为主题,向学员们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营销思维与企业经营等各方面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时代,企业经营与营销思维的转型思路,同时指导学员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该如何进行适应性转型,引起学员们产生对人工智能时代变局中,营销传播与经营如何转型方面的思考。
陈梁老师授课
方增泉老师授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老师以“大模型与新闻策划”为主题,系统介绍了新闻策划的技巧与方法,向学员们展示了新闻策划AI应用模型的开发原理,让学员们对“AI+新闻”有了深刻人生。
来自智谱清言的杜京照老师以“智能体介绍及搭建”为主题,从大模型产品应用与实践出发,向学员介绍智能体的发展和优势,同时与学员交流了在新闻工作与媒体运营中,大模型使用的相关经验,在分享中,让学员们加深了大模型智能体辅助工作的认识。
杜京照老师授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孙驿昕向学员们介绍了基于腾讯ima智能工作台的网络素养教育知识库的使用,展现了“ima智能工作台”知识库赋能专业领域的力量。
孙驿昕老师授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毅诚老师以“生成式AI赋能+:文本、数据和可视化“为主题,向学员们演示大模型辅助文本、数据分析的详细方法步骤,其所使用分析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员们认识到大模型对数据分析领域的赋能。
朱毅诚老师授课
工作坊学习第二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老师带来了题为《大模型与广电视听应用》的课程。刘茜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广电领域的应用、发展与行业规范,具体讲解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LLM大语言模型等核心概念,还根据新闻工作实际,为学员们推荐了许多AI高效办公工具,加深了学员们在AI+媒体、AI+职业赋能等方面的认识。
刘茜老师授课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艳民老师讲授了《AIGC视频创作》课程,郭老师带领学员们一同观摩赏析了众多AIGC短视频案例,从AIGC视频的基本方式、主要工具、制作方法、难点及解决办法和适用类型五个方面解析了AIGC视频的创作实践。
郭艳民老师授课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倩带来《大模型与人机交互设计》方面的分享,李倩老师主要从人机交互设计、大语言模型展开介绍,接着带领大家进行AI辅助制作HTML网页的小练习,学员们两人一组进行上手操作,对比大模型生成的代码和所生成的天气卡片的效果,最后李倩老师介绍了一款AI编程工具Trae,并引导学员们动手制作一款个性番茄时钟。
李倩老师授课
来自法雨科技的王震宇老师详细介绍了智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核心逻辑与实际应用,并以2024年美国大选真实预测实验的智能体创建方法为例,展示了智能计算社会模拟方法如何通过技术透明度、真实对应性以及可解释性预测等相结合,在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提升决策研判力与决策制定效能。
王震宇老师授课
来自拓尔思的林松涛老师展开AI 深度赋能媒体的场景化应用方面的介绍,主要围绕拓天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优势、主要业务范围、智能升级实战等方面展开专业化的讲解。拓天大模型10分钟搭建一个应用,2天实现大模型进化,具备秒级切换的能力,可用于政策分析、智库研究、舆情报告等多元化场景。
林松涛老师授课
工作坊第三天,来自商汤科技的王丹宇老师就“大模型中枢大脑的‘未来医院’建设”为主题,介绍了商汤科技在大模型辅助医疗的科研部署,并在技术上分析“通专融合”模型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展示当下大模型辅助医疗落地实况,让学员们对大模型应用的了解得以延展,同时认识到“AI+医疗”的潜力。
王丹宇老师授课
在最后的课程展示中,各小组不仅展现了大模型应用相关的创意,还体现了利用大模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第一组展示了其为高效办公设计的“云创智能排版系统”,针对新闻工作效率提高提出可行性设想。
第二组针对传统新闻采编工作同质化等问题,提出深度智能AI赋能采编工作的设想,通过深度AI模型的构建,以期实现构建新闻知识库和自动化写作。
第三组针对当下AI虚假信息这一痛点提出解决设想,提出具有多模态检测与更正能力的大模型智能体。
第四组分享了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创新应用,利用本体部署的大模型应用保障新闻工作的稳步进行。
第五组结合自身文化创作的领域优势,针对AIGC创作的难点堵点分享自己的心得,同时为本次大模型工作坊专门设计了一个AI智能体。
第六组以媒体国际传播为主题,针对当下国际传播的难点设计出AI赋能的本地化边境融媒样板。
第七组将AI大模型与学术期刊评价结合,通过知识库与智能体的融合,以期让期刊评价体系更加科学高效。
第八组针对当下新闻采写编过程的痛点和难点,提出大模型采编助手方案,致力于用AI为新闻生产全流程赋能。
第九组围绕四川当地法律工作,提出“川小法”AI智能助手构建设想,以期借法律大模型为支撑,赋能当地法律工作。
第十组针对新闻信息真伪核查工作,提出社交媒体内容溯源智能助手设计方案,为事实核查工作实现高效便捷提供设想。
第十一组针对新闻评论写作这一细分领域,构想出新闻评论写作专业辅助AI助手,同时针对新型的音频评论和漫画评论等形式,提出对应的生成式大模型应用设想。
第十二组根据课程内容,提出AI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设想,在新闻专业领域之外,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AI应用提出创新性想法。
方增泉和刘茜老师对学员创意项目成果进行了点评,肯定学员的学习实践成果,为作品优化和创新提供了指导,并期望学员们能够将汇报设想付诸实践,创造更多服务于新闻传播领域以及衍生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垂类应用。
在工作坊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和中国报业协会品牌推广部副主任耿嘉晨对工作坊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系统总结了学员在新闻写作、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肯定了学员们三天来的学习成果,希望学员们在未来的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继续深耕,发掘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运用的更多可能,将更多大模型设计创想付诸实践,并为参学学员颁发结课证书。
在为期三天的大模型工作坊学习与实践中,学员们对大模型的深层技术原理、应用路径及衍生产品设计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掌握,产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大模型应用具体成果,为未来大模型在媒体、商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打下了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