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科学青年说”闪耀北师大: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科学演讲大赛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科学青年说”闪耀北师大: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科学演讲大赛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15浏览次数:

2025年9月17日,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科学演讲大赛“科学青年说”主题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五维虚拟演播厅成功举办。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04_927.jpg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党委副书记祁雪晶,副教授刘淼;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科普资源部部长马文轩,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大鹏出席活动。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11_759.jpg

活动分为三部分:“我为科学发声 科普妙不可言”环节,三位科学演讲大赛获奖选手做了精彩的科普演讲,并分享了各自的科普经历与心得;“走进科学传播 科普人人可为”环节,三位专家从业界与学界的角度,分享了如何讲好科普故事,如何进行健康传播;随后现场观众开启即兴演讲大PK,评委们针对性点评,助力同学们科学传播能力的提升。

我为科学发声 科普妙不可言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15_817.jpg

科学演讲大赛获奖选手林小淳以《数学之所以叫数学,是因为“简单”》为题,从正方形的无限次切角,到ε-Δ定义的提出,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大家分享了微积分中无穷小的含义。在分享科普经历的同时,他引导同学们用简单的例子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从科学扎根的生活土壤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思维。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19_776.png

颜色鲜艳、体重不到半大鸡蛋、deepsleep的“大睡蛇”……科学演讲大赛获奖选手司洛宁以《爬行动物》为题,运用大量生活化的类比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介绍了鳄蜥的形体特征、栖息环境与习性。在分享中,他从自身的参赛经历出发,认为科普要兼具科学性和文艺性,并将科普比作是在科学理论与大众之间“搭桥”,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23_795.png

科学演讲大赛获奖选手顾鑫阳则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享,从在科技馆动植物、古代科技成就等科普讲解,到大学时的数字素养宣讲,在一次次的科普实践中,总结认为热爱是坚持科普基础,科普工作既需团队协作,也需依不同受众灵活调整内容。

走进科学传播 科普人人可为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27_283.jpg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强调,科普是科学传播的核心形式,科学研究唯有通过传播才能更好体现价值。科普需先精准洞察目标受众的需求与认知特点,以科学思维为支撑,用“讲故事、说人话”的通俗方式拆解知识,同时兼顾情绪价值以贴近受众。专业人员更要主动担责,规避知识错觉与幸存者偏差,循序渐进让科学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30_433.jpg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周敏教授团队代表在分享中,介绍了团队在健康传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聚焦健康信息对大众健康信念、行为的影响,以癌症相关传播为例:“抗争”所带的战争隐喻易引发更高心理焦虑,而“健康旅程”类隐喻则更显平和。实践层面,还提及团队与盖茨基金会合作推广的新型厕所——无需接入下水道系统,既能杀灭病菌,又可实现资源循环,为公共卫生改善提供助力。

微信图片_2025-10-15_161233_588.jpg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淼,从戒烟公益广告、疫苗推广宣传等常见劝服类健康广告切入,为同学们科普健康传播。它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多渠道传健康信息,核心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推动个人及社会健康行为改变,融合传播学与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理论,疫情期间呈井喷式发展,虽能影响个人至政策层面,但无法替代医疗服务,难促复杂持续改变,更像健康行为的催化剂。

即兴演讲大PK

研究生周嘉骏以《谣言粉碎机》为主题,从例子入手为大家即兴科普谣言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溯源和求证。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在点评时,为大家推荐中国科协等平台发布的辟谣信息,并呼吁大家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研究生彭晨曦以《谣言与健康传播》为主题,他在科普中强调预制菜虽常被误解为含大量添加剂,但实则是通过灭菌、冷链及密封技术实现长期保存,并呼吁大家理性客观看待预制菜。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科普资源部部长马文轩在点评时强调,大家要用科学思维去思辨和传播科学内容。

本科生李明杰则在即兴演讲中与大家探讨《Chat为什么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这一现象源于AI幻觉与人类对AI的“专家”设定,因此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AI信息正确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对李明杰同学科普的表达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在科普过程中,注重思考、表达与传播的逻辑构建。

青春发声,科普传薪;初心如炬,可照前路。我们期待,学子们在活动中点燃的科普热忱与锤炼的表达智慧能持续生长,未来继续以青年视角拆解科学奥秘、传递科学温度。相信这股青春力量终将汇聚成流,以青年之声架起科学与大众的桥梁,为科学普及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