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传头条»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应用高端论坛”顺利举办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应用高端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27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4日,由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英国EWA Publishing(易达威学术出版社)协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传媒业应用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来自中宣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和联盟单位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机构业界、学界、媒体计九十多位代表出席了论坛活动。论坛分上半场与下半场。

1.jpg

一、论坛上半场

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致欢迎辞。他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和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重点介绍了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出版、发行领域开展的前沿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期待能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开展合作共享,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研究。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腾讯研究院高级顾问、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北京中启智源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钢,湖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兼数字资源中心主任付震宇,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分社融合出版中心主任曹杰峰分别进行主旨发言。

魏玉山作《从AI到AIGC: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主旨报告,指出出版业应拥抱新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出版融合发展、出版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加快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管理,保护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创造中的独享权力。

2.png

冯宏声就《新出版与人工智能共创未来》进行主旨报告,指出出版业与AI融合经历了管线产线基建、产品服务升级、反哺人工智能、激活数智出版四个阶段。他认为,未来出版是通过人与AI共创实现游戏化和数据化的结合。

3.png

李钢发布了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启智源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三款“新闻出版业智能体”——即“宣发智能体”“畅销预测智能体”“数据分析智能体”。这三款智能体针对行业宣发困难、市场洞察滞后、数据利用不足的三大痛点而设计。“宣发智能体”可以高效内容生产,提升曝光转化。在图书宣发方面可以适配多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偏好,生成针对性的宣传内容,显著降低宣发成本。同时,宣发覆盖的平台和群体数量同比上涨80%,大大提升了新书的曝光度和预售转化率。“畅销预测智能体”可以精准市场洞察,助力出版决策。该智能体运用AI技术深度分析图书市场、标签、销售及DNA信息,精准预测图书的畅销度,挖掘出潜在的畅销因素,为出版决策提供有力依据。AI的强大分析能力使得预测更加准确和全面,帮助出版企业在选题策划阶段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通过准确预测畅销度,选择更有市场潜力的图书项目,降低出版风险,提高图书的市场成功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数据分析智能体”打破数据壁垒,赋能业务决策。能够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多源系统中获取数据,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网页、传感器等,并将不同格式、不同结构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集成,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为新闻出版企业的市场策略调整提供参考。

4.png

付震宇进行了《AI重塑出版发行业:从效率提升到结构重构》主旨发言,分享了湖南新华集团的智能创新与实践探索经验。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人机协同、人机共创流程建设,将编辑角色升级为智能指挥官,实现出版供应链的智能化。

5.png

曹杰峰就《清华社应用AI等先进技术赋能出版业务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主旨发言,表示清华社将进一步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四大领域推进数智化转型。打造出版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

6.png

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发布了实验室研究成果《国外出版业人工智能应用报告》。该报告重点关注国外出版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全流程的应用情况,结合先进经验和实践案例,以宏观视野剖析全球出版业的技术革命趋势,系统梳理了内容策划、编辑加工、营销发行等环节的典型应用场景。报告指出,生成式AI正重塑国际出版格局,智能出版、即时出版、互动出版等创新模式显著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为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7.png

行业专家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社长刘国辉,语文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编辑主编龙杰女士等进行专家观点的自由发言。

刘国辉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快出版智能化进程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出版行业在技术应用中保留自主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合理运用出版资源,推动出版形式与内容的一体化,在知识、科普、传播、教育领域提供科学权威的知识,借助数字智能优势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更好结合而非偏废,为文化创新筑牢根基。

8.png

龙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出版中的应用,强调其工具性质,最大贡献在于资料获取、逻辑梳理及提升语言表达逻辑性,需要依赖人类创造性赋能。她指出人不应追逐前沿技术,而要学会运用技术、为技术赋能以避免空心化,需重建理性主义信念,立足文化与文明根基,防止在技术中迷失。

9.png

中宣部出版局科技与标准处二级调研员张文娟就上半场论坛进行总结发言。她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三个方面总结了出版业迎接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前行方向,鼓励出版企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提升运用技术的意识,利用成熟技术工具,结合先进经验,在产品方面进一步提升与改进。

10.png

二、论坛下半场

论坛下半场由秦艳华教授主持,阿里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吴铁民先生、古联公司古籍实验室苏瑞欣女士、实验室共建单位代表北京中启智源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杰先生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吴铁民就《数据即油墨:用AI打造“出版会员”的复利曲线》作主旨报告,通过过往营销规律,总结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业务的营销经验,指出出版业应构建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双中台模式,双轮驱动构建大会员运营的“智慧中枢”体系。

11.png

苏瑞欣就《古籍整理出版智变:古籍智能整理平台的实践与展望》作主旨发言,阐释了公司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与进展,计划进一步搭建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建立智能化古籍整理全流程解决方案。

12.png

曹仁杰就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和行业合作进行总结,期望未来出版企业用好数据资源, 实现从内容到流量的利润转化。

13.png

另外还有来自纽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二十余名学生代表进行了学习交流,

本次论坛旨在汇聚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行业合作,共同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用户体验、生产流程、社会影响及出版等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传媒出版行业实现可持续、智能化的发展。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