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冬奥精神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 暨北京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会圆满举办
发布日期:2022-04-22浏览次数:
2022年4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冬奥精神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发布会在京师学堂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奥运会四金得主、前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王濛,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晓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郭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魏伟、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进行主旨发言。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周敏主持。
喻国明教授指出今天研讨会有两个主题词,一是冬奥会和冰雪,二是国际传播。对于国际传播而言,我们应该站在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局发展的高度上来决定怎样说。除此之外,讲好故事也要基于两个重点,一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另一个是要以人为本。
方增泉教授发布了《北京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报告》。该报告选取17名2022年北京冬奥会获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抓取国际搜索网站和大型社交平台数据,设定具体的维度和指标进行比对分析,以期了解我国冬奥会运动员的海外网络传播力现状。
报告显示,我国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2022 年中国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谷爱凌、苏翊鸣、隋文静、韩聪和高亭宇。第二,中国冬奥运动员海外网络传播力排名与运动员成绩正相关。运动员的成绩越高,海外传播力指 数排名越高。获得奖牌等级高、数量多的运动员传播力指数更高。 第三,谷爱凌的头部效应显著,遥遥领先其他运动员。第四,运动员在各平台传播力指数存在差异,在推特、脸书、照片墙三个平台尤为突出。第五,中国冬奥运动员Twitter 传播力普遍较低。
基于以上特征,报告从以下六个方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视觉化符号传播,减少文化折扣;二是加强生活化叙事,展现个性化的运动员形象;三是突显多元价值表达,打造更加立体的运动员形象;四是体育运动要与媒体产业相结合,凸显溢出效应;五是通过赛事的互动传播、话题传播,提升互动传播效果;六是体育明星作为公共外交名片,可以扩大话语共通性和国际影响力。
奥运会四金得主、前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王濛在研讨会中提到,冬奥会期间,体育赛事和媒体产业的结合使得体育精神得以传播,而其自身的影响力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北冰南展”的号召中。无论是自己当运动员期间还是执教期间,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让大家关注到退役运动员并不断地将体育这个世界名片传播出去是她的动力与目标。王濛认为,体育是一个能与世界联系起来的载体,如何利用体育产生更好的影响力,是我们未来一起要去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张晓义教授在其发言中表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面临着历史机遇、现实机遇、政策机遇与实践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内外挑战,面对这样的难点,学术研究应做到为政策提供支撑,不能一味的表演式研究,应将中央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郭晴就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推文的分析所体现出的议题与态度进行讨论,并指出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是积极正面的,海外网民积极接纳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化,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奥运文化、奥运精神的转化仍旧需要学术界积极探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魏伟针对“北京冬奥精神怎样国际传播”进行发言。他认为,体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播应贴合: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这五个关键词展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教授认为,体育这个议题通过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的传播将具有显著影响力。,如何转变思想,推动后冬奥的传播,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周敏教授就本次研讨会内容进行总结。她认为体育在国际传播中是超越语言的符号,过往的 “乒乓外交”就已富含中国的国际传播逻辑与外交智慧。如今,新的传播环境与新的国际局势更加促使我们要思考Z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把冬奥精神与自己的生存、发展挂钩,与世界的交流挂钩。奥运的主体无论是远动员还是志愿者是年轻人,未来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也是年轻人,两者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学术界需要关注这一群体的力量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