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国际交流» 【塔夫茨手记】钱绯璠:用心学,慢慢行

【塔夫茨手记】钱绯璠:用心学,慢慢行

发布日期:2021-04-25浏览次数:

Learning in Tufts

      我们在塔夫茨学习了为期六周的课程,涉及健康传播、社交媒体使用及效果、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等多个方面,而最令我意外的,是课程开始时的一节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授说,信息检索是塔夫茨的学生入校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在信息冗余的电子时代,我们始终需要学习的课题。高效检索相关信息,是在学习成果中准确使用可靠的信息的前提。塔夫茨图书馆的老师为我们总结了电影艺术、新闻媒体相关专业在信息检索时经常用到的工具,详细讲解了关键词搜索中引号的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是来到北师大后已经习得的方法,而“Oxford Bibliographies”是一种我未曾接触过的主题检索工具,输入所需主题,可以查阅由学者总结的主题相关的简介、书目文章的推荐,它所涉及的是相对较宏大的主题检索,如“Agenda Setting”“Audience Fragmentation”“Adolescence and the Media”等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简介和推荐的文章书籍快速、宏观地了解一个主题,有效地获得了前人的总结,可谓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技巧。

 

塔夫茨图书馆

 

      塔夫茨的媒体课程很“接地气”,我充分体验了一种“启发式”课堂。在每节课前,都有相关的课程资料供我们了解本节课程内容,除文章、书籍资料外,教授们准备了许多美国媒体报道的中国故事。课程中,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范围内的案例,例如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发起的健康传播运动“Knowyourlemons”和“ALS Ice Bucket Challenge”,加拿大和韩国较为成熟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大数据在政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系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广告营销等等。每节课后,老师都会留一些需要思考的内容,或是小作业,将课堂内容以成果形式呈现。思考方向和作业主题的不设限,大概是创造力产生的条件之一吧,在同行伙伴的作业展示中有很多有趣的尝试,各有所长,这或许也是美国社会文化包容传统的体现。

      在课程的最后一周,Anthony Rudel教授用漫谈的方式和我们聊起了媒介伦理,他没有固定的PPT讲稿,全程坐在桌子上,轻松谈起自己职业生涯中碰到的伦理困境。社会科学在是非对错上很少做论断,伦理亦是如此,只是选择不同。他很少对我们对问题的回答做是非评价,他会提出另一种可能,以启发我们在不同角度、情境下的选择。面对有可能导致家乡几百人丢掉工作机会的犯罪行为,是报还是不报?非常受人尊敬的神父十年如一日无偿为当地的孩子讲故事、做甜点,他虐童的过去是否要提及?维基百科上的信息可否当做新闻素材报道?看似零散的事例,没有标答的问题,大多都像是我们在浏览新闻时常见的故事核,也像是生活中令人无奈的两难境地。但这样的漫谈并不拘束,轻松有趣,而意味深远。

 

麻省理工学院留影

 

      课程学习固然重要,社会体验也必不可少。波士顿是一座高校云集的城市,并且美国校园开放,坐地铁便可直达,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学校。哈佛广场是学生的生活区,古朴的欧式的红砖小房是本科新生的宿舍,他们在酷似哈利波特电影中魔法食堂的建筑中就餐,再走几十米便是Widener Library,初入校园的“Freshmen”可以在这个生活区域内迅速熟识,交到朋友。相对来说,麻省理工学院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就更强了一些,校园内的建筑大多时尚前卫,主楼走廊两侧墙上摆放了许多高中课本上见过的“里程碑”,即使是假期,学院的实验室内也灯火通明,公共休闲区域内的乒乓球台也几乎不会空闲。

      来到波士顿,体验一下当地的新闻媒体才不虚此行。WGBH有别于美国传统财团支持的广播台和电视台,它由高校和文化机构支持,有一定的研究性,重视公共媒体的力量。走过WGBH大楼走廊,可以透过两侧玻璃窗看到正在录制节目的前台后台实况,新搭建的先隔音录音棚和调音室提供了足够大、足够自由的录制空间。我认为最有意义的当属WGBH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它制作的儿童节目、发起的活动是作为公共媒体对儿童教育的担当,亲切、富有童趣的工作环境也让这里的工作人员充满热情和动力。活动的宣传片中孩子们自信地举着自己的小成果时开心的笑容,是对这些媒体人最大的肯定。参观时我突然理解了,之前课堂上Kristelle Lavallee提到为何媒介素养要聚焦于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这一代儿童过早地接触了数字媒体,而没有人告诉他们如何分辨信息,或是少有媒体制作属于儿童的节目。正如Julie Dobrow教授所言,WGBH是一个“特别”的媒体。

 

主持人正在录制节目

 

Life in Boston

      如果你问我,波士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我会回答:波士顿的地铁。波士顿大概是一个节奏比较慢的城市,即使是早晚高峰,地铁里也并不拥挤,来去并不慌张。地铁摇摇晃晃,灯光昏暗,已经习惯了上地铁看手机的我,每每抬头看地铁上的人,都会有至少一两位捧着纸质书目不转睛,即使他们只能看三站地。少有人拿着手机看文档,几乎没有人用kindle类似的便携阅读器。地铁里交谈的声音也很小,大多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但是地铁里的狗狗很多,只要有狗狗乘上地铁,周围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

      原先不知为什么,在参观北京的博物展览时,我总是行色匆匆,生怕看不完所有展品,除了在“绝世珍宝”前肯驻足一分钟,其他的都一一略过。或许是波士顿这种不疾不徐的氛围,让我爱上了慢慢游逛博物馆。知识所限,我无法一一领会馆藏展品的特别之处,但偶有惊喜,会觉得设计“Thinking chair”(藏于MIT Museum)的作者智慧又可爱,会觉得哈佛自然博物馆里的每一块色彩斑斓的石头都有故事。

      约上三两伙伴,沿街领略波士顿的风情也很美妙,Newbury附近的小店晚上7点就会关门,Commonwealth Ave上的汽车需要停下让大鹅先过马路。我们在波士顿也赶上了很多节日,独立日Charles河畔万众瞩目的烟火、Revere有趣的沙雕节,我们混在当地人中,跟着他们一起笑、一起叫。

 

波士顿公园的鸭子雕像

 

      刚来到住处的我们,觉得生活对我们动了手,空空的厨房还是让有所准备的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开始去二手店置办炊具和餐具、在超市无头苍蝇似的找切菜刀,直到一段时间后惊喜地发现装在有孔的袋中煮8到12分钟就能熟的米饭、定期打折的水果蔬菜,再到越做越成熟的“黑暗料理”,这些生活的趣味与充实填充着我们,伙伴共游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作为港口城市,波士顿的海洋馆和“Whale Watching”独具特色,鲸鱼在海面上沉浮引来阵阵惊呼,它将鳍伸出水面挥动的时候,整艘船上的人们都高举手臂向它说“Hello!”临行前RC带着我们乘坐轮渡出海,从日落到华灯初上,温热的海风逐渐变冷,舞会上雀跃的人们却热情不减。咸咸的味道是波士顿的海,脸颊透着红晕的是不愿离去的我们。

 

临行前出海的夕阳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