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党团学工» 支部建设» 学党史 温初心|《永远是少年》走进北师大 搭建党史学习新课堂

学党史 温初心|《永远是少年》走进北师大 搭建党史学习新课堂

发布日期:2021-05-20浏览次数:

  回望党史温初心,风雨归来仍少年。2021年5月17日晚,由校团委和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党史主题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党史主题学习活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永远是少年》主题观影、《不忘初心·建功新时代》主题分享会和《革命先烈的一封家书》主题朗诵。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后人李建生、武怀让的后人武建国、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高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汤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文化处副处长林显东、军事科学院政工院政委崔连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创作部主任林丽宁、炎黄宗源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宁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倪佳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工办主任祁雪晶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永远是少年》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冯小宁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构思数年、精心创作的主旋律电影。当天,导演携主演与同学们一同观影,并围绕电影的主题和故事与同学们展开交流。影片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牺牲的故事。影片中的年轻人们甘愿放弃富足的生活,选择加入共产党,共同追求着拯救民族和国家的伟大梦想,在时代潮流的变革和曲折的革命道路中,始终秉持着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牺牲的共同初心,他们的故事令人震撼,也终将被历史铭记。

JJK04825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有着好的主题和故事,更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和心血。在《不忘初心·建功新时代》主题分享会上,导演冯小宁向同学们分享了《永远是少年》的拍摄初衷和创作历程:“我拍电影从不赶节点。这部《永远是少年》我足足构思了十几年,拍好时恰逢建党一百周年。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我曾看过一个故事,在上海有一个地下党女孩被捕了,影片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她家境比较富裕,家人花了很多钱救她。但她说战友还在牢里,便毅然走向刑场。我大为震撼,这些年总在想这个事情。”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在分享环节表示,“电影对几个青年英烈的塑造非常生动,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百年前的年轻人纯真坚定的信念,他们追求梦想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永远是少年’这个关键词。一百年前的英雄人物通过影像叙事历史立体地呈现给当下青年,深化了我们对革命先辈的认识。先辈手中的火炬如今已交到我们手中,先辈的理想还需要每一个青年接续奋斗去实现,希望大家通过这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重温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学习党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提升自身党性修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一番畅谈后,北京师范大学广播台、主持人协会的同学们带来朗诵《革命先烈的一封家书》。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现场的嘉宾和师生们一同重温当年的革命家书,从点滴字句中感受那奔涌在革命先烈身上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与信念,回望中国共产党那段坎坷而光辉的历史,见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

JJK04814

JJK04853

  在活动尾声,电影主演李仓卯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朗诵《半截皮带》——一个见证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历经艰苦却依然充满信念的故事。在三过草地中,有一个红军班早已断粮断炊,半截皮带成了全班最后的食粮,在如此困境之下,凭着“到陕北去,见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年轻的红军战士克服艰难,最终走出茫茫草地,到达陕北。“半截皮带”不仅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也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JJK04831

  世纪回眸说译事,百年巨变话沧桑。本次党史主题学习活动借助红色电影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建党早期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北伐、创建工农革命武装等历史场景,带领师生们重温了党的历史,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爱国情怀。比起百年前的革命先驱,生活在安全强大的新中国的年轻人们更应奋发图强,坚定信念,为建设更好的祖国而努力拼搏。回望党史,永葆初心,在下一个百年,我们将紧跟党的脚步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

 

  学习感悟:  

  新闻传播学院 硕士生 杨帆:

  一件出土的文物,一本斑驳的日记,一群普通的青年,一段的传奇的故事。当美好的年华遇到了破碎的山河,当活着的希望与坚定的信仰发生了冲突,他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导演想要通过电影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正值美好年华的年轻人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而投入到充满艰险的革命中去,看完这部影片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信仰!因为信仰,他们让自己短暂的年华光辉灿烂!

  新闻传播学院 2019级本科 李识君:

  《永远是少年》播放了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感到丝毫倦怠和疲乏。我在不知不觉间沉浸其中,随角色的命运跌宕而感到揪心或痛惜。共产党人不分年龄,都一心投入革命,为工人权益呐喊;为民族独立奋斗;为民主泼洒热血。

  片中青年人为了革命前仆后继,宁死也要捍卫真理和信仰的片段让我感触最为深刻。再加上听到导演谈到片中许多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都脱胎于真实的革命烈士形象,我更加发自内心的敬仰、崇拜。

  新闻传播学院 2019级本科 饶婷:

  影片开头其实无法对主人公共情,只觉得他们的话语太过慷慨激昂、理想主义,在我十九年的人生中听见这种话的场合只有上台演讲,总觉得有些表演的成分。但随着电影的深入推进,学生们办夜校、发起革命……好像渐渐将他们与历史课本上描写的人物联系起来,渐渐跟着他们走进了那个风雨中的中国。

  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些抗拒回顾以往中国屈辱的历史,抗拒看见那些被剥削被压制的人民,抗拒看见那些为革命流出鲜血的仁人志士……但随着电影推进,我开始情不自禁地为矿工、为革命党人、为那个旧中国而流泪,也越发敬佩那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不知道新中国能不能建立、多久才能建立,却义无反顾地为投身轰轰烈烈地革命事业,用自己的身躯推动历史的车轮,为我们带来这盛世。

  环境学院 2017级本科生 张宇涵:

  感谢《永远是少年》,从青春视角解码中国共产党成立波澜壮阔的历史,给予我们一段热血沸腾的沉浸体验。如火的热情,如金的岁月,如水的灵性,在革命烈士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矿工夜校、游行抗争,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真实写照。他们身陷囹圄、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泽被苍生;他的的觉醒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他们的信念于时代是见证,于我们是感召——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初心如磐,信仰不灭,薪火相传!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19级本科生 卫民:

  百年前青年革命者对信仰和诺言的忠守,志存高远信念不改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为何放弃富有舒适的生活,甘愿走上充满艰险甚至会失去生命的道路?在看完影片后,我找到了答案,也真正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永远是少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本是富家小姐的文婷被地下党抓捕,她拒不投降,“别打我的脸”,之后便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英勇就义。作为一个陕西人,了解到影片中主人公的原型是陕西人,冯小宁导演也是出生在西安的陕西籍导演,影片更是在陕西多处取景并完成最后的拍摄工作,我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百年前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在救国道路上跟着共产党走,用理想信念诠释了青春最好的模样;百年后的今天,我辈青年更应时刻不忘先辈遗志,用少年英气传承革命信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贡献更加磅礴的青春力量!

  心理学部 2020级本科生 陶奕旸: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到最震撼的是文婷被引诱签悔过书的片段,在敌人不断向她描述签了悔过书后的“光明未来”并对她说“这些都在门外等你”时,她听到的是外面传来的一阵枪响。悔过书只会让她从此苟活于世,这是对自己的信仰的背叛,也是对那些同样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的背叛。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她视死如归的决心与勇气。

  文学院 2020级本科生 赵迩衡:

  五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瑰宝,一点难得,巨星满天,年轻人抛颅头洒热血,身体力行,振兴中华。这也很好阐释了为什么民国是最浪漫的时代:风云动荡,国运飘渺,年轻人们独立山头远眺呐喊,这才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身崇高的理想事业,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而诞生于五四风云的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流淌着年轻滚烫的血液,满腔热烈,矢志报国,坚守初心百年载,砥砺前行辟新程。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盖阖棺。”没有哪一个年轻人是无意义的,每位少年都要时时刻刻点燃激情,在伟大事业中策马奔腾。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20级本科生 吴昊:

  《永远是少年》为我们讲述的是几个共产主义拥护者一生追随共产主义事业,乃至最终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正如影片所说,在为革命的艰险道路上,大多数烈士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他们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奉献自己,在新时代的将革命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文学院 2019级本科生 尹墨翟:

  《永远是少年》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信仰的纯真、质朴、火热、强大。面对着敌人残酷的围剿和屠杀,面对着炮火和枪口,为什么那些明明可以有远大前程的少年们选择了奔赴死亡?信仰何以有这样大的力量?那是因为他们信仰的共产主义、追随的共产党真正关心人民,和人民心贴心,他们的眼中见到的是人间疾苦,他们知道脚下的路终会通向一个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天堂。在那个灰暗的年代,他们尚能为了信仰向死而生,如今在和平年代中生活的我们当代年轻人,更应该时时警醒,不忘先辈事迹,树立理想信念,为了给祖国和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