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传薪火,科语逐光悟精神 丨 带你走近北师大三位化学家
发布日期:2025-10-07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5日,逐光·科语宣讲团在京师大厦9307开展“三尺讲台,万象分子”主题宣讲活动。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团支部的同学们跟随宣讲人钟天茹的讲述,走进王磊、刘知新、方维海三位北师大杰出化学家的科研人生,沉浸式体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厚内涵。
宣讲团介绍
逐光·科语宣讲团依托北京师范大学青春讲师团总团及化学学院分团优质资源,由北师大10名青年组成,将聚焦“科学家精神”,围绕北师大著名化学家的杰出事迹展开调研与宣讲,致力于讲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团队拟围绕方维海、刘知新、王磊三位北京师范大学杰出化学家的事迹,通过多样化宣讲形式传播科学家精神。
①方维海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为我国理论化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用坚韧执着诠释科学家精神。
②刘知新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化学教育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者。
③王磊教授,化学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本团队计划开展五场主题宣讲。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演讲,介绍科学家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内涵;深入各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与各学生社团合作举办科普活动,通过趣味实验讲述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等多种形式。
宣讲现场
宣讲以“儿时是否有过科学家梦想”的提问开篇,打破大众对“科学家=实验室里的身影”的单一印象,引出三位扎根讲台与实验室的“双栖”学者故事。
王磊教授作为化学教育革新的领航者,通过主持北师大UDS高端备课项目,以“菠菜补铁是否真实”“古代金属文物保存与化学性质关联”等真实情境设计教学,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探究课题,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更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掌握知识、激发兴趣,生动诠释“奉献与创新”;
刘知新教授作为化学教育学科奠基者,摒弃传统教材“一次性呈现元素周期表”的方式,创新“长周期表分段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元素信息、分组讨论分类,在探究中理解周期律,彰显“求实与协同”;
方维海院士则以“爱国与育人”为底色,1998年毅然从德国归国扎根北师大,带领团队突破OLED材料“卡脖子”难题,育人中提出“指点、鼓励、问候、督促、表扬、批评”12字口诀,让学生“随时提问无需预约”,更启发学生探索生物发光机理,培养出如崔刚龙般传承育人精神的青年教师。
宣讲尾声,团队呼吁师生不必人人成为科学家,但需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赓续前辈力量。
同学感想
宣讲结束后,现场同学纷纷分享感悟,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可学可做的榜样力量。
放弃海外机会回国搞科研,还花时间陪学生聊科研进展,原来‘爱国’和‘育人’不是宏大的词,而是实实在在的选择。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曾觉得遥远的精神,其实就藏在“要不要回国”“要不要花时间陪学生”这样的日常里。未来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或许都该记得:真正的精神从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像他们这样,把“大追求”放进“小选择”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活成自己所敬佩的模样。
——温馨
听宣讲团分享三位化学家的故事,我的内心深受感动。他们扎根讲台与实验室,把爱国、创新、育人融入教学科研点滴,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具体可感。未来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在专业道路上踏实奋进,传递这份珍贵精神。
——郑婉清扬
此次宣讲中三位教授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他们在科研与教学间找到完美平衡,用创新方法点燃学生兴趣,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培育人才。这让我明白,科学家精神不仅是钻研,更是传承,未来我也想以他们为榜样,在专业领域踏实探索、传递力量。
——杨文芬
不少同学表示,这场宣讲让“科学家”从课本里的名字变成了“身边的榜样”,更坚定了自己在专业领域踏实奋斗、传递精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