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怀念旧版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中心» 师者有云丨许小可:智媒时代跨学科融合的新视界

师者有云丨许小可:智媒时代跨学科融合的新视界

发布日期:2024-04-08浏览次数:

师者有云

人物访谈·许小可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小可教授

《智能媒体时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感知与应对研究》项目成功获批

【2024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拟立项项目(人文社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许小可教授及其研究项目立项背后的丰富故事。

课题主持人介绍

c4d1cf69d2f7bfaeae3a032927d9514c.jpg

许小可,大连海事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珠海校区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委员。

教学工作

许小可教授主要承担计算传播学、社交网络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具备跨学科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

科研工作

论文发表:

许小可教授在Science、Nature Human Behavior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90余篇。教材与专著:许小可教授先后出版了《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计算传播学导论》等教材。此外,他还撰写了个人学术专著《网络零模型构造及应用》,该书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等项目。

主持阿里巴巴数据创新大赛暨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计算机学会-腾讯犀牛鸟科研基金、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智谱AI大模型交叉学科基金等产学研项目。先后入选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等人才项目。

访谈内容

Q:许老师,首先恭喜您的项目成功立项,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申请这个项目的初衷吗?


A:我申请此项目,旨在探索新闻传播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共同应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第一,公共安全挑战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日益严峻,需要多学科协同解决。新闻传播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灾害后的信息传播、社会动员等方面。第二,社交媒体等智能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需关注其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责任和作用。


Q:我们了解到您的项目名称是“智能媒体时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感知与应对研究”,那么您认为在智能媒体时代,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A:智能媒体时代,我国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优势方面,我国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应对突发事件营造了强大的社会氛围。政府的高效领导和协调能力,以及民众的共情心理和互助精神,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此外,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体制,为应对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不足方面,在智能媒体时代,如何准确及时地获取灾区信息、有效分配救援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智能媒体在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以助我们更广泛地收集信息、更精准地分析需求、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Q: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吗?

A:核心内容上,该项目基于计算社会科学新范式,深入挖掘智能媒体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案例研究、仿真模拟、在线实验等多元化手段,精准感知社交媒体中人群的信息发布行为模式,逐步进行公众议题分析、事件关联推演、案例与效果挖掘等过程,应用智能技术方法,形成给予智能媒体的重大事件感知及应对整体框架。主要目标在于打通线上线下信息传播循环。

第一,实现态势感知和事件检测,项目可以利用智能媒体实现感知预警功能,提升自然灾害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理效能。第二,促进灾害信息的传播和沟通,以新冠疫情为例,我们还可以通过传递真实信息,发挥信息传播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关键作用。第三,进行灾难情绪分析与民意挖掘,我们的项目还能关注民众在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情绪和民意变化,提供必要的情绪支持和社会援助。


Q:智能技术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非常好奇,它都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A:凭借被动与主动感知的优势,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事件的实时信息和深刻的态势感知。

第一方面的作用:被动感知方式。以地震自然灾害为例,通过观察QQ等社交媒体的上线率、重新上线率以及常登陆地点,可以推测遇害人群数量、姓名以及所处位置等个人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及时开展救援行动。因此,通过与运营商、媒体公司等合作,我们能利用被动感知方式,诸如观察用户社交媒体在线状态,来洞悉地震等灾害的影响程度和恢复情况、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受灾情况和民众需求。

第二方面的作用:主动感知手段。智能技术的主动感知手段,如鼓励用户生成内容,也在信息传播、众包救援和心理干预方面大放异彩。在洪水等灾害中,普通人通过社交媒体上传的实时照片,为救援部门提供了宝贵的态势感知信息。在心理层面,智能技术还能持续监测并分析用户的情感表达,及时发现并介入心理问题,努力降低灾害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冲击。


Q:目前智能技术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呢?

A:当前,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全面感知并收集这些信息。尽管人工方式可从某些平台搜集信息,但覆盖面有限。因此,我们亟需自动化手段,以在整个社交平台上收集并提取信息。其中,感知环节最为棘手,随着信息量激增和平台多样化,准确追踪信息来源变得愈发困难。智能技术在“感知”领域仍有大量潜力尚待发掘。


Q: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个项目都伴随着挑战,那么您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A:此项目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集中在信息提取与真伪辨识两个方面。在智能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信息筛选如同“沙里淘金”,难度极大。信息提取上,由于社交媒体信息海量且复杂,准确提取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关键信息成为一项艰巨任务,这不仅需要高效的技术手段,还需深入地理解信息内容。真伪辨识上,大模型社交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导致大量虚假信息产生,尤其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给公众造成误导,浪费社会资源


Q:那您是用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信息提取困难的挑战呢?

A:为应对信息提取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两种策略。第一,与社交媒体公司紧密开展合作,借助其实现社会价值的动力,获取更直接、全面的数据源。例如,在新冠期间,互联网公司的迁徙数据平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这种合作降低了信息提取难度,提升了数据准确性。第二,运用大模型技术进行智能感知。大模型技术在智能媒体时代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筛选海量信息中的有价值部分。但我们也强调,大模型技术需与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相结合,依赖专业人士的指引和传统方法的辅助。例如,在识别虚假信息时,我们借助专业人士建立的虚假信息样本库,提升辨识准确性。


Q:在这个项目中,您最看重的创新点是什么?您是如何确保项目“独树一帜”?

A:在此项目中,我最看重的创新点是学科的交叉性。这不仅是团队成员学科背景的交融,更是问题解决复杂性的体现。为确保项目独树一帜,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策略一:注重团队多样性。汇聚新闻传播学者与国家安全应急管理学院专家等,多角度共探解决方案。策略二:构建宏大框架。项目目标不局限于小问题,而是构建解决跨学科重要问题的宏大框架,展现独特前瞻视野。策略三:围绕实际需求。项目紧密围绕实际需求,既响应国家号召,又关注民生问题,确保实用性与影响力。


Q:对于想要了解或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您认为这个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或机会?

A:对于想要了解或参与此项目的同学,我认为这个项目能给他们带来四种深刻的启示与宝贵的机会。项目本身的公益性将激发同学们思考如何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种社会责任感将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动力。

参与项目为同学们提供了实践所学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在智能传播和计算传播等新兴领域,他们将能够亲身感受技术的魅力并探索其应用前景。项目涉及的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广泛,如假新闻的调查与验证、实地数据收集等,这将锻炼同学们的多方面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关注弱势群体,制作有影响力的新闻产品,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提升。


Q:最后,对于那些对您的项目感兴趣或者正在为新传研究努力的同学们,您有什么寄语或建议

A:对于对新闻传播领域感兴趣或正辛勤耕耘的同学们,我有几点寄语和建议。

第一,勇敢地拥抱智能媒体和大模型的时代,它们将成为你们实现梦想的得力助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传播的工作和专业知识环境都在快速演变,唯有顺应潮流,才能乘风破浪。

第二,别过分聚焦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谋求经济利益。相反,应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创造更为深远的社会价值。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热门领域的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

第三,为努力成就伟大梦想而奋斗,我期待你们能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挖掘并报道更多有深度的新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新闻传播领域同学们的使命,也是你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恭喜许小可老师荣获此次立项批准,期待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更多喜讯!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扫码分享